百年学典·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语文·七年级下册 配人教版 第五单元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pptx

百年学典·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语文·七年级下册 配人教版 第五单元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1)独怆然而涕下()()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4)荡胸生曾云()

(5)会当凌绝顶()

(6)自缘身在最高层()

基础积累: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悲伤的样子

眼泪

不尽

聚集

终当,终要

同“层”

因为

•••

••

••

请结合《望岳》一诗,分析借景抒情的表达效果。

答:《望岳》一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勇攀登,困难踩脚下,壮志凌云;登高望,万物收眼底,豪情满怀。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的诗句,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出了“,”的诗句,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1.诗歌默写。

独怆然而涕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两句,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表达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心系国家的情怀。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化作春泥更护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岭南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历史背景,常被诗人吟咏。以下是与岭南地区相关的诗句,以及简短的背景介绍。

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背景:苏轼被贬谪至惠州(今广东惠州)时,对当地盛产的荔枝赞不绝口,此句表达了他对岭南生活的喜爱。

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民间流传,后多有文人墨客引用)

背景:桂林和阳朔位于广西,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秀美山水闻名遐迩,自古便是文人雅士游历赋诗之地。

2.苏轼在《惠州一绝》中提到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哪种特产及其生产情况?

答:这句诗反映了岭南地区(特别是广东惠州)盛产荔枝。通过“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荔枝的产量丰富,品质上乘,深受人们喜爱。

答:桂林和阳朔以其峰林、溶洞、地下河等自然景观著称,被“山水甲天下”,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这句民谚体现了广西桂林和阳朔地区山水的秀美和景观的独特性。

3.结合背景材料,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句广为流传的民谚体现了广西桂林和阳朔地区怎样的特征。

4.结合苏轼被贬至惠州的历史背景,分析他在《惠州一绝》中表达的情感及对岭南文化的态度。

答:苏轼被贬至惠州时,正值人生低谷,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对岭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惠州一绝》中,他通过赞美荔枝的美味,表达了对岭南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促进了岭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更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和赞美岭南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7题。

晚次乐乡县①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

如何此时恨,噭噭⑤夜猿鸣。

【注】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停止。④平:此处指景象没有变化,模糊一片。⑤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5.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答:首联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颈联“烟断”“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尾联“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抒怀乡之情,结束全诗。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景。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驻防之处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答:本诗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意境开阔,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