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名著导读我考一部复读生的“恐怖”小说.docVIP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名著导读我考一部复读生的“恐怖”小说.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2

《我考》一部复读生的“恐怖”小说

曾经以《校内检讨书》和《一路嚎叫》震撼文坛的“少年作家”肖睿,近日又完成了他的第三部描写中学校内生活的长篇小说《我考》,该书已由北京嘉孚随图书公司策划、中国和平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考》依据肖睿的亲身经验写成,讲解并描述了一个高考落榜少年的复读经验,也是国内第一部表现高考复读生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小土的少年高考落榜,成为了一名复读生。他必需再经验一年的等待与煎熬,才能再一次被命运选择是否能离开他所厌恶的家乡,去他幻想中的北京上高校。而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小土却与他的同班同学起先了一段荒诞的恋情,他的父母也要离婚了,小土的挚友被人刺死在一条街道上,在无尽的等待与恐惊中小土起先做弑母的恶梦,他必需摆脱欲望的纠缠与生活在不断裂开中的苦痛,因此,高考在这个故事里被赐予了更多的意义,成为了命运的代词,少年小土纠缠于爱,欲望,前途,苦痛与家庭组成的荒诞境域当中,无法摆脱肖睿在这部新作里,一改青春写作中常见的那种肆无忌惮的写作方式与写作看法,起先用一种充溢关怀的看法去描摹人物、叙述故事。“我要掩饰我的苦痛,就像掩饰我的志向。”在小说里,人们会惊异地发觉,曾经的那个朋克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轻的小说家,在讲解并描述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曾拥有过的命运故事,它残酷而又温顺,疯狂而又克制。它既是一个少年的复读经验,也是一个人如何在命运中不断选择的成长史。

“我厌烦故事,尤其是讲解并描述者根本就没有付出过任何代价的故事。”肖睿在小说中这样写道。但是他自己的“故事”却是付出过代价的。自小学起,肖睿就被视为班上的“双差生”,17岁上高一的时候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处女作《校内检讨书》,次年出版《一路嚎叫》。这两本书的出版为肖睿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巨大荣誉——哲学家周国平为《一路嚎叫》作序,赞评为“青春的抗拒与自救”。中心电视台《实话实说》策划人杨东平在《南方周末》发表评论,称之为“一篇优秀的教化改革的宣言书。荒唐怪诞的‘害虫’最终袒露了少年的赤子之心”,闻名作家莫言、余华、摇滚歌手左小祖咒都对《一路嚎叫》赐予了极高的评价,电影导演张元一度曾想将该书搬上银幕。新浪、网易等闻名网站邀请肖睿做网上访谈与网友沟通、陕西电视台甚至为肖睿拍摄了专题故事,还有一拨拨的签名售书、电台谈话等等,肖睿俨然成了一位功成名就的“社会公众人物”。莫言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要是肖睿早出来一年,确定比韩寒更‘火’”,但是不到三个月,这一切快乐和荣誉就像一个肥皂泡一样被“高考”这根长矛戳破了——03年7月,肖睿高考落榜。在回答新浪网友的提问时,他不无失落地向大家交代“我今年高考失利,以后再写表格就是无业青年……

网友:你觉得你明年确定能考上吗?假如再次落榜你有什么准备?

肖睿:我首先想怎么着不让它落榜,光想落榜就over了,尽力学,能学多少学多少。

网友:这次高考之后,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新的相识?

肖睿:没有多少新的想法,明天我又得复读一年,就五年了,再学一年就六年了,小学也才六年。世界上幸运的事情几乎没有,任何事情得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行,差100分想上高校是不行以的。

2003年9月份,肖睿懊丧地摘下了头上已经热得发昏的“畅销书作家”的桂冠,又回到了内蒙鄂尔多斯其次中学的课桌旁安宁静静地坐下。应当说,肖睿对自己的落榜复读是有所准备的。但是真正以一个“无业青年”的身份回到业已离开的中学课堂,他仍旧被震惊了——命运这个词第一次以这么高的频率地出现他的视察和思索里:

今日听同学讲了一件事,他们县有一个孩子,学习很好,从小就是第一名,高考也是县里的高考状元,老师问他报清华还是报北大,他报了清华,结果那年清华分数线比北大高了一点点,他分数不够上清华,可报北大的话就没问题了,没方法,只好复读。其次年又是状元,老师问他报清华还是北大,他报了北大,结果与去年恰恰相反,北大分数线比清华高了一点点,他要是报清华的话就是高校生了。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是:这个落榜两次的高考状元第三年离高考还剩下三天时疯了。

在我听过的全部恐怖故事中,这是最让我毛骨悚然的一个。

就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以及当年的“上山下乡”一样,20世纪后20年以来的几代中国青年的青春辞典每一页上都写满了“高考”、“录用”、“复读”、“落榜”几个单调、乏味的字眼。据2005年08月08日09《南方都市报》报道,仅广州一地,高考复读学校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4倍,“令人惊异的是,其中还有一些已经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果,甚至已经被录用的学生,也选择了复读。”“我们的教化体制动用大量公共资源积累出一批名校在先,以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加上地区差别的录用制度在后。正是教化界自己,全力打造名校光环。请到任何一所稍好的中学看看,学生们无日无夜为冲刺高考而准备,校长和老师

文档评论(0)

157****01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