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点拨法,了解文章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读书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学会理性思考,将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思辨方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读书的方法;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品析文章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学习作者思辨的方法。教学难点:

1.品析富有思辨性的语言,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逻辑严密、语言周密的特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并将本文的思辨之法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导思,引入目标

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群众连夜抢空双黄连口服液,专家证明双黄连并不能直接抑杀新型冠状病毒,只能起到辅助缓解作用;从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到中国公民哄抢食盐,而后中盐集团提供相关数据证明中国食盐储备供应充足。

衔接语: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没深入了解一件事,只知道个大概,然后就盲从他人采取行动,这样不求甚解,缺乏理性、盲目跟风的行为小则伤财,大则害命,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的思考者,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随波逐流。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邓拓先生用马南邮的笔名写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学习他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维,学习他读书、思辨的方法。

任务一:寻找文章观点

1.首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这篇文章围绕“不求甚解”这一论题,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用原文回答。

预设1(周佳烨):我从第一段中找到对“不求甚解”的不同看法:一般人

的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而作者的看法是: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作者随后在第二段中援引“不求甚解”的出处,明确提出“不求甚解”“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观点。

衔接语:是的,面对一般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先树靶子,然后批靶子、而后立观点。这是驳论文的一般思路。

当然质疑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让他人信服,既要批驳对方观点的不合理性,又要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需要有批驳与论证的过程。那作者是如何批驳对方又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呢?请同学们默读文章,试着概括各段要点,

根据鱼骨图已有的内容补充文章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任务二:梳理论证思路

默读文章,试着概括各段要点,根据已有的内容补充文章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论证思路。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

学生阐述论证思路(郭凤怡):本文围绕“不求甚解”,在第一段先提出对

方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第二段引用出处,从“不求甚解”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断章取义,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并提出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方法,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进行反驳。然后第四段追根溯源诠释含义,解释了“不求甚解”的两重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方法不要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接下来第五段、第六段列举正反面事例来证明观点。先列举了反面事例普列汉诺夫读书的例子说明读书要抱有虚心的态度,而后第六段列举了正面事例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论证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好处,随后第七段全面释义,补充强调“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并指出具体做法,第八段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进行道理论证。最后第九段得出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教师总结:这位同学的对文章内容概括精当,语言表达思路清晰。然而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梳理论证思路的时候唯独少了第三段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思考文章第三段似乎与文章联系不够紧密,能否删去?

预设1(陈悦):我认为第三段不能删去。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不求甚解”

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方法,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的观点后,第3段转而谈好读书,好像跟“不求甚解”话题无关,但是“好读书”是理解“不求甚解”内涵的前提。

没有“好读书”,则“不求甚解”无从谈起;没有好读书,就达不到不求甚解追求的会意,因此作者在第三段先谈好读书,体现出严密的思维逻辑,是本文论证思路中必要的一环。

衔接语:是的,本文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先驳后立,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然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刚刚我们通过鱼骨图梳理了文章论证思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品析作者富有思辨性的语言,去感受文章的思辨性。

任务三:品析思辨语言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下列问题,并作好批注,与小组成员交流分享。思考:

1.第一段“任何”能否改为“一些”,“尽”能否删除,体会其语言表达效果。

2.第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zycx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