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会性的涵义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理解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难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第一节概述;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主要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抚育关系,一种教养关系。;(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性别角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应该像个女人,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是如此。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在儿童身上经常发生的行为。;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社会性发展更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第二节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如母亲)的依恋大约在第6、7个月里形成。与此同时,对陌生人会开始出现害怕的表现,即“认生”。婴儿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出生至3个月)
在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第二阶段: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2.婴儿依恋的类型
根据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一般情况下,可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种类型:;(1)回避型
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理论联系实际,请阐述你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解。(三).docx
- 细胞生物学实验-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pdf
- 《医学科研诚信与医学研究伦理》题库答案汇总.docx VIP
- GBT15231-2023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性能试验方法.pdf
- (人教2024版)生物七上 第二章 认识细胞 单元复习课件.pptx
-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ppt.pptx VIP
- 日照市2022级(2025届)高三上学期校际联合(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pdf
- FDA行业指南:分析方法验证草案2000中英文对照[定义].pdf VIP
- 华东理工分析化学(第七版)习题解答.pdf
- 水和水蒸气的密度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