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pdfVIP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通用17篇)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篇1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为清明。”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

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

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

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

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

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

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

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

高翥《清明》一诗最为,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

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苏轼的《江城子》词是清

明悼亡词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

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而在清明这一天,对于那些

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应清明的气息和呼唤,用自

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正如权德舆所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

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陆游也有“犹及

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

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

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鼎盛的朝代,故留

下了许多传世之作。“诗圣”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

诗句流传。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描

绘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撷花草,时已黄昏仍流

连忘返的景象。“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欧阳修的这首《踏青》动静结合,勾画出人们游春的

动人场面。而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道:“梨

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

莺。”此诗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天美妙的景色,以及人们倾城游春的

生动场景。清末辛亥女杰、“鉴湖女侠”秋瑾女士17岁左右在长沙居

住时,也曾作有关于“踏青”的诗词数首,其中一首写道:“西郊也

为踏青来,携手花间笑语才。昨日卿经贾傅宅,今朝侬上定王台。”

古代的清明节,在民间还进行荡秋千、放风筝、踢球、射柳等体

育活动。唐代诗人韦庄在《麟州寒食》三首中写道:“满街杨柳绿丝

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雨丝

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笙。永昼迢迢无一事,隔墙闻筑气球

声。”“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熏。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

香白一群群。”诗中写了“荡秋千”“蹴鞠”(踢球)等活动,把清明前

后人们游乐的情形写得有声有色。此外,郑谷的“村落清明近,秋千

稚女夸”,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李清照的

“荡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黄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还依桑

下系秋千”等,都是唐宋时荡秋千风行民间的明证。唐代诗人高骈的

“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

中”,形象地描写了清明风筝竞放的情景。而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

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

描绘早春放风筝图景的传世佳作。

关于清明节的三则故事篇2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

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

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

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

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

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

文档评论(0)

186****51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