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消渴病肾病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doc

1-2023年消渴病肾病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渴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消渴病肾病

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肾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二版)》(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第二版)》(吕仁和、赵进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临床上凡消渴病患者,出现泡沫尿(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蛋白定量异常增高),或出现水肿、乏力、眩晕(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或伴有视瞻昏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应考虑到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同时应注意排除淋证和肾风、肾水、支饮、心悸、眩晕等病证(泌尿系感染和多种原发性、继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压病)引起的尿蛋白增高、肾功能损伤的原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颁发的《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临床指南(2019年版)》、《中国糖尿病学会2020版指南》。

临床诊断依据:

(1)有明确糖尿病病史;

(2)尿白蛋白: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3mg/mmol(30mg/g)和(或)eGFR下降(90mL/min/1.73m2eGFR(CKD—EPI公式)15mL/min/1.73m2)。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至少2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24h内剧烈运动、感染、发热、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血糖、怀孕、明显高血压、尿路感染,可做出诊断;

(3)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害。

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疾病分期

分期

肾脏损害

eGFR(mL/min/1.73m2)

1期(G1)

≥90

2期(G2)

60—89

3a期(G3a)

有或无

45—59

3b期(G3b)

有或无

30—44

4期(G4)

有或无

15—29

5期(G5)

有或无

﹤15或透析

注:肾脏损害a:主要指白蛋白尿(尿白蛋白/尿肌酐比≥30mg/g),也包括血尿、其他尿沉渣异常、影响学或病理异常;eGFR:预估肾小球滤过率。

(二)证候诊断

1、主证:

(1)肺脾气虚:气短乏力,动则气促,自汗,易外感,心悸、失眠多梦,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

(2)脾肾气虚: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胖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渴,目睛干涩,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4)脾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肢体浮肿,面色晄白,大便溏泄,尿少,或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5)脾虚血瘀证:气短乏力,肢体麻木、刺痛,或偏瘫,或胸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三、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治疗

1、主证

(1)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肺

方药:玉屏风散合归脾汤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木香。

(2)脾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茯苓。

(3)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生脉饮加减。

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泽泻、牡丹皮、党参、麦冬、五味子。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肉桂、干姜、山萸肉、熟地、牡丹皮、茯苓、泽泻、淮山药、茯苓。

(5)脾虚血瘀证

治法: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大黄、黄芪、桑白皮、制何首乌、白芍、丹参、车前子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

1、口服药:根据症候辨证选用。

(1)肺脾气虚证及脾肾气虚证:百令胶囊;

(2)脾肾阳虚证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3)肝肾阴虚证可选用六味地黄丸;

(4)脾虚血瘀证可选用尿毒清颗粒。

2、中药静脉制剂

(1)肝肾阴虚证:生脉(参麦)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肺脾气虚证:可选用黄芪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三)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灌肠:大便不畅、湿浊偏盛者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促进血液及肠管周围组织向肠腔内分泌代谢产物,减轻氮质潴留。推荐灌肠方:大黄、芒硝、厚朴、枳实、丹参、地榆炭、煅龙骨等。

2、中药穴位贴敷:将中药研为细末,与醋、凡士林等液体调制成糊状,敷贴于穴位,以治疗疾病,此法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推荐贴敷方:生黄芪、丹参、川芎、山萸肉、熟地、黄芩。

(1)肺脾气虚证:肺俞、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合谷治以健脾益肺、养阴生津;

(2)脾肾气虚证: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命门、关元、太溪治以补肾健脾,温阳化气;

(3)肝肾阴虚证:肝俞、肾俞、三阴

文档评论(0)

guadd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医学文档,行业行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