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授课教师:时间
全书目录专题一字音专题二字形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三词语专题四标点符号专题五病句专题六修辞手法专题七语言表达专题八语言运用专题九文学常识与诗文名句专题十古代文化常识
??????+??????????+??????????????????????????????????????????????全书目录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二古诗词阅读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专题三现代文阅读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核心积累
主要涉及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等知识。具体来说,实词学习侧重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学习;虚词学习侧重于常见虚词的学习;句式学习侧重于特殊句式的学习;文言文断句与翻译学习则侧重于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整体理解和运用。
知识清单
第7页指文言文中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原来的字的现象。“通”是用,“假”是借用,借用的字叫“通字”,被代替的字叫“本字”。
第8页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生”通“性”,意为“天性”。
第9页名师点睛当按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翻译其所在的句子不合理时,可考虑该字有通假现象在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一句时,用“畔”的本义或引申义(田界、水边、疆界等)显然翻译不通,考虑该字有通假现象。这里的“畔”通“叛”,是背叛的意思。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并不能随意指定,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要多积累。
第10页即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一般来说,这个词的诸多义项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则是它的引申义或假借义。
第11页亡本义逃跑,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引申义丢失,如“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垓下之围》)灭亡,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借义通“无”,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下图便展示了“亡”的多义现象。该例子还说明,尽管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语境中它只表示某一种含义。
第12页指由于语言的演变,一个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古义)和在现代文中的意义(今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现象。
第13页一个词在文言文中意义的范围比较狭小,在现代文中意义的范围有所扩展的现象。其特点是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的,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1.词义扩大(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江”,古义特指长江,今义泛指一切河流。例
第14页指文言文中一个词意义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其特点是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的,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2.词义缩小(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的“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例
第15页文言文中一个词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由表示甲事物转移为表示乙事物的现象。3.词义转移(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的“兵”,古义指兵器,今义指战士、士兵。例
第16页指一个词在文言文中意义的程度较强,而在现代文中意义的程度减弱了的现象。1.词义弱化(二)古今词义程度的变化“秦父兄怨此三人”(《淮阴侯列传》)的“怨”,古义指仇恨、痛恨,今义指埋怨、抱怨。例
第17页指一个词在文言文中意义的程度较弱,而在现代文中意义的程度增强了的现象2.词义强化(二)古今词义程度的变化“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的“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仇恨。例
第18页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是指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褒贬发生变化的现象。(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谤”,古义指公开议论、指责(中性词),今义指诽谤(贬义词)。例
第19页一般情况下,实词在句子中充当的句法成分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用法,叫作“词类活用”。
第20页(一)名词的活用指因为语境所提供的某种条件,名词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名词用作动词只限于一般的动词
第21页(一)名词的活用(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鼓:弹奏。例
第22页(一)名词的活用(2)名词放在“能”“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水:游泳。例
第23页(一)名词的活用(3)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王:称王。例
第24页(一)名词的活用(4)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的前面,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命名。例
第25页(一)名词的活用(5)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