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
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
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看看吧。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篇1
“和同为一家”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
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
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时
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
“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在今天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他
们成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
回纥改名为回鹘。
5、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
其首领为云南王。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篇2
1、、商朝商朝人人刻刻写写在龟骨或兽骨上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的文字字,,称称为为甲骨甲骨文文,是一种比
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青铜器上
铸刻铸刻的文的文字字,,叫叫金金文文,,也称也称铭铭文文;西周晚;西周晚期,期,有有人人将将文文字字整理成整理成
大大篆篆。。今天今天的的农农历又历又称称夏夏历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
完备。
2、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
病。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
用。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
《离骚》。春秋战国盛行《离骚》。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其中以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
钟最为珍贵。
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仁的学说,
主张主张爱人爱人,,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是大教育家,创
办私学,办私学,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
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5、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
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
形形成成百百家家争鸣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7、战国时期:
(1)墨)墨子子::主张主张兼兼爱爱、、非攻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
持正义战争;
(2)孟)孟子子::儒家。提出儒家。提出春秋春秋无义无义战战,反对一切战,反对一切战争争。。仁政仁政治
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3)道家:庄
子,子,顺顺其其自然自然,,无无为而为而治治。
(4)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
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是
世界最世界最早早的的兵书兵书。。知知彼彼知知己者己者,,百百战战不殆不殆。。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篇3
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p8
措施:①吸取隋亡教训②轻徭薄赋③勤于政事④廉洁奉公⑤减轻
农民赋税劳役⑥戒奢从简
⑦合并州县⑧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房玄龄)谋杜(杜如晦)
断”,谏臣魏征(镜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搞好君与民的关系,统治者要
执政为民。
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此句话还可用于评价“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p12
措施: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②重视
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地方,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戒奢从简
4、科举制的创立p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