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基本介绍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
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
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
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
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
个士大夫。”
作品特色
散文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
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
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
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
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
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
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
“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
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
胶捉蝉胶捉蝉。作者小。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
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瞅准了一一只蝉只蝉,,轻轻轻轻一一捂捂,,蝉蝉的的翅膀翅膀就被就被粘住了粘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
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
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
《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
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
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
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
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价值意义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
“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
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
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
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
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
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
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
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必须指出,汪曾祺
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
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
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
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
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
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
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
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
“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
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
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
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
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小说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
“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
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
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