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给暖暖》教案3.docVIP

《秋歌——给暖暖》教案3.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6

《秋歌——给暖暖》教案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诗,未必是诗人。有的人却可以凭借一首或几首诗成为当之无愧的大诗人。台湾诗人痖弦就是以一首《秋歌——给暖暖》奠定了他在台湾现代诗坛的地位的。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下面我们就从朗读开始走进痖弦秋的世界。

二、走近诗人

痖弦,台湾著名诗人,原名王庆鳞。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今南阳市宛城区)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入本地杨庄营小学,九岁入南阳私立南都中学,十六岁入豫衡联合中学,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到台湾后进国民党政工干校的影剧系学习,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海军工作。1961年任晨光广播电台台长。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伍。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1974年兼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总编辑及《中华文艺》总编辑。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至今。其间曾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创作中心,并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评论家叶珊称道痖弦的诗“是从血液里流荡出来的乐章”,“甜蜜而冷肃”。一时间甚至“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传说;抄袭模仿的人蜂拥而起,把创造的诗人逼得走投无路。”(《深渊·后记》)诗评家罗青曾给予这诗集高度评价:“自五四运动以来,在诗坛上,能以一本诗集而享大名,且影响深入广泛,盛誉持久不衰,除了痖弦的《深渊》外,一时似乎尚无他例。”

●他师从张彻、齐如山,演过孙中山,获最佳男演员金鼎奖。

●三十多年来,台湾一共选了三次“十大诗人”,他每一次都当选。

●他曾任《联合报》副总编辑,提倡“副刊学”,把副刊提高到学问的层次。

笔名用痖弦,有三重意思。因为青年时期爱文艺,会拉二胡,二胡沙哑的声音,很是喜爱,就用了“痖弦”作笔名。再一个就是喜欢陶渊明。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爱酒好诗,家里有一把无弦的琴。每每与客人饮酒至酣时,便抱住他那无柱无弦的光身琴子,又弹又吟地作乐,还诵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无弦之琴,“痖弦”也。第三层,是有人说,你这“痖弦”是否与老诗人纪弦有比肩之意?痖弦说:“纪弦是三十年代就出了名的老前辈,其实我发诗时,还不认识纪先生。我就说,岂敢。不过人家是大弦,我就算是小弦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也很有文化味吗?”

主要著作有诗集《痖弦诗抄》(1959)、《深渊》(1968)、《痖弦诗集》(1981),以及《中国新诗研究》、《弦外之音》等。

三.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别朗读。

3、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教师学生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并通过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表现。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全诗的亮色——暖暖,并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暖暖”给人情绪上带来的震动。)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落叶已枯,荻花已谢,砧声已远……诗人于开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秦的残秋景象。第二节诗徐徐承上,情势平稳,言雁子们也已消失,不再在天空中列阵书写优美的诗篇。若顺势写去,似乎应写其他的什么东西也没留下,如说留下了空无一般。诗行文至此,似乎要来收束了;在第四节诗中,果然对上文来了一小结:“秋天什么也没留下”。情势至此,可谓已跌尽了;然而诗人并不因之而收笔,在第五节诗中。陡转笔锋,写秋天的富有:“只留下一个暧暧/一切都留下了。”那情势因之而骤起,如山岳横空,把对暧暧的爱抒写的光华四射,而又戛然而止,留下余音让读者慢慢品味。

一路的落叶,一路的荻花,一路的雁子,一路的马蹄,山径和寺院,但转瞬都逝去了,只留下一个暖暖,甚至暖暖也像一个寻找声音的哑孩子,穿过空旷的秋野,有所得还是无所得,一时竟莫知所之。

四.研读文本

师:痖弦不是那种创作量很大的诗人,据说,其写作生涯仅仅10多年,所写诗歌也不到100首;而且,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诗人,在编纂诗集时多有挑剔,那些粗劣的、过于贴近时代的作品一律不收。因此,痖弦的作品虽不算多,但是他的诗歌和诗集均有很好的名声,在读者中间广为流传。

《秋歌——给暖暖》作于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大约在这一时期,痖弦提出了“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秋歌》应可看作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㈠赏析语言

师:诗人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如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叠音词的使用),使诗歌语言别具典雅和谐之美;动词多突出景物消失的瞬间,瞬间与永恒之美达到统一,引人深思;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现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师:诗中的不少东西是从古诗中借用的,请找出来并指明出处?

明确:在《秋歌》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rsky2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