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工程教育奠基人.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中国化学工程教育奠基人

?

?

中国化学工程教育奠基人

张洪沅,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02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境内一清末举人家庭。幼时父母早逝,家境清贫,由伯母抚养长大。1916年,年仅14岁的张洪沅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班。1924年8月毕业后,张洪沅到美国留学,入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三年级学习。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刺痛了他的心:在他们参加冬令会时,有一同学去理发,但理发店不给理,说他是有色人种。张洪沅与同学们对此非常气愤,一起提出抗议。他感到国家落后,受人歧视,民族没有地位,人民抬不起头,这是莫大的耻辱。他立下誓言:“刻苦学习,振兴中华乃我辈己任。”从此,他学习更加勤奋,还利用暑假去加州大学选读“企业管理”等5门课程。

1926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后即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为了抓紧时间学习,他在去麻省的途中,还进威斯康辛大学暑期学校,选学了“微分方程”和“有机制备”两门课。1928年1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后,即去俄亥俄纸厂任化学工程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30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升为副研究员,并继续在那里做研究工作。当时美国中部一州立大学拟聘他任助理教授,但要求加入美国籍,他拒绝了这一聘请。他只有一个心愿:“我是中国人,学成后为祖国的富强效力。”1931年张洪沅回国后,有人请他去化工厂,希望他成为化工企业家,但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就要有自己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于是他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南开大学任教授。成立学会创办杂志

1929年初,张洪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现该校图书馆内陈列有各国化工期刊,唯独没有中国的期刊。他深受触动,决心要成立一个学会,创办具有一定水平的化工期刊,使中国跻身于国际学术之林。于是他和顾毓珍等一些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学会,很快得到我国化工界的热烈支持和赞助。1930年2月“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在美国正式成立,理事会由5人组成,他成为第一届理事,并担任会刊委员和名词委员会主席。学会成立后,张洪沅为创办中国《化学工程》杂志,历尽艰辛。1931年回国后继续努力奋斗,几经周折,《化学工程》创刊号终于1934年8月在天津出版。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刊物的影响,自1935年起《化学工程》用英文刊登文章,开始向国外发行。他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成果,刊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支持,不仅国内稿件丰富,就连法国、德国化工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寄来论文,希望能在中国出版的刊物上发表。纽约市一家经营期刊的书店,曾来函要求给予在国外独家经营的权利,并寄来为介绍《化学工程》所印刷的宣传品。以后国外交换及订阅者日益增多,《化学工程》在国际上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影响,中国在国际化工界的学术地位也得到了承认和提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刊物由京津移至成都。重庆坚持出版,直到抗战后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被迫停刊。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刊物,不仅重印了从创刊号到停刊时的各期刊物,而且还将刊名改为《化工学报》继续出版。张洪沅先后担任主编、编委。《化工学报》至今仍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学术刊物之一。

张洪沅回国后的第二年,即1932年,参与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化学学会”,并担任过该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和“中国化学学会”合并,并成立了“中国化工学会”,张洪沅为此大为振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会各项工作之中,长期担任化工学会的理事,积极参与全国和地方各级化工学会的组建。例如四川省化工学会的组建工作就倾注了张洪沅先生的大量心血,历任该学会的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张洪沅几十年如一日,热心学会工作,为中国化工学会的发展壮大、交流化工科学技术,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致力科研重视教育

张洪沅毕生致力于化工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化工教育的发展,在业界与我国制碱大师侯德榜齐名,素有“北侯南张”之称。早在20世纪50年代赴美留学期间,张洪沅就对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速率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接触法硫酸反应速度的研究》,为接触法硫酸生产设备的合理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迄今为止仍是制酸界的经典,极大地促进了硫酸生产工业的迅速发展。这项研究成果受到全世界学者的高度重视,罗吉尔(Rogers)在他所著《工业化学手册》(Manualofindustrychemistry)一书中对张洪沅的研究成果做了转载,并将其中所得的公式称为“张氏公式”。此后几十年间,仍有不少为国友人来函探讨相关问题。

张洪沅善于组织科技力量,发挥人才专长,不断开拓。他积极创建与化工生产相结合的化工研究机构,进行开拓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工作。早在南开大学任教期间,他就和张克忠

文档评论(0)

180****4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