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世纪50年代翻译大量苏联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一、苏俄文学作品的汉译背景
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内战火纷飞,人类经历着水深火热的战争洗礼。
中俄两国人民在十月革命后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中国人
眼中是充满希望的国家。中苏两国是社会主义的合作伙伴,两国在教育、文化、
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合作。这一时期,苏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发
展起来,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尤其多,它们大多关注人性,弘扬爱国精神和英雄
主义,揭示信仰带给人的无穷力量。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五四新文学运动,俄罗
斯文学像一场及时雨,对中国社会和“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初,苏俄文学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中文,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和诗人
逐渐被中国知识分子所熟知。“五四运动”前期,中国就已经翻译了约80部俄
罗斯作家的作品,例如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
高尔基,其中托尔斯泰有30多部作品。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开始翻译大
量的俄国文学作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921年—1927)和三四十年代(1937
年—1949年)是翻译苏俄文学的两个高潮点,并且在10年时间里翻译了1045
种类型的俄苏文学作品。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浓厚的兴
趣。
二、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译介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和经典辈出,包含白银时代文学、苏维埃文学,以
及苏联解体后的文学。俄罗斯经典著作分三个时期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十
七年、改革开放至今。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苏俄译介
在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前,俄罗斯文学著作的译介规模小,翻译质量不高,多
为译者个人引入。最早译成汉语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
儿》。这是一部以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的小说,它塑造了一个
体现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起义军领袖的英雄形象。此外,这部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
具有不同特征的各阶层人物形象,它是一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歌。这部小说深深
地吸引着中国进步青年,其风格对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
用。
1917年—1927年,俄罗斯文学著作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出版高潮,开始
对中国文学产生真正的影响。这一时期国内翻译出版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有65种,
占外国文学著作翻译出版的首位。主要涉及的作品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普希金的诗集、契诃夫的小说集及托尔斯泰的三部曲《复活》《战
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这些作品中描述的爱情、自由的崇尚、对战
争造成伤害的同情,都是中国青年不敢于表达的。俄罗斯文学犹如一场春天的甘
露,使刚从封建社会中解脱出来的中国青年应接不暇。
1928年—1937年間,俄罗斯译介的发展势头逐渐上升,新出版的俄罗斯
文学作品达到140种。其中,富尔曼诺夫的《夏伯阳》、绥拉菲莫维奇的《铁
流》和法捷耶夫的《毁灭》曾被称为二十年代文学中的三座“里程碑”,这三部
小说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塑造了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歌颂爱国主义和英雄主
义是这一时期苏俄文学的主旋律。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批文学著作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日
信心和决心。比如,波列伏依的《真正的人》、戈尔巴托夫的《不屈的人们》、
肖洛霍夫的《他们为祖国而战》、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格里斯曼的《人
民不死》、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等。它们颂扬英雄主义,从国家立场出发激
励国民战斗意志,是世界文学的典范。苏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拉近了
苏联与中国的社会关系,正如鲁迅所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
从1941年到1949年,时代出版社共计出版了俄罗斯文学作品168种,字
数超过600万。在这个时期,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在人物塑造
中没有一味地歌颂英雄主义,试图通过战争剖析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开始多维
度思考人性。
新中国成立前,苏联的形象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实际上是情感和思想结合的
产物,其中包含对苏联和苏联人民的外貌、物质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理解。苏俄
文学作品使中国人民不可避免地展开联想。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为对胜利的渴望,
而在战后则表现为对想象中的苏联幸福生活的渴望。因此,那个时期的作家们一
致认为苏联是中国的亲密战友。
(二)十七年的苏俄译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
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然后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