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工艺对Cu-Ni-S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ocxVIP

热处理工艺对Cu-Ni-S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热处理工艺对Cu-Ni-Si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张龙;汪明朴;贾延琳;陈畅;董琦祎;易将

【摘要】采用3种不同的工艺(直接在450℃下进行时效处理;80%冷轧,然后在450℃下进行时效处理;600℃/8h高温预时效+80%冷轧+780℃/2min+450℃/16h终时效)对固溶处理后的Cu-2.0Ni-0.34Si-Mg合金进行形变热处理,研究形变热处理工艺对该合金的组织与硬度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第3种工艺对合金进行形变热处理,由于其中的短时高温预处理可以获得溶质原子充分固溶的过饱和固溶体,因此终时效后的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显微硬度为180HV,相对电导率为49.8%IACS,伸长率为13%。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μm,主要析出强化相为δ-Ni2Si。%Threedeformationheattreatmentconditionsincluding450℃agingtreatment,80%coldrolling+450℃agingtreatment,600℃/8hagingtreatment+80%coldrolling+780℃/2minsolutiontreatment+450℃/16hagingtreatmentforCu-2.0Ni-0.34Si-Mgalloywerestudied.Theeffectofheattreatmentonmicrostructure,micro-hardnessandelectricalconductivityofCu-2.0Ni-0.34Si-Mgalloywasexplored.Theresultsshowthatwiththesolutiontreatment(780℃/2min)ofthethirdcondition,thesoluteatomsdissolveintothematrixandthecopperalloybecomessupersaturatedsolidsolutionagainbecauseofshorttimeandhightemperaturepre-treatment,whichdeterminesthatthisconditionispreferablewithmicro-hardnessof180HV,electricalconductivityof49.8%andelongationof13%,respectively.Theaveragegrainsizeisabout20μm,andthemainstrengtheningphaseisδ-Ni2Si.

【期刊名称】《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7页(P928-934)

【关键词】Cu-2.0Ni-0.34Si-Mg合金;显微组织;显微硬度;电导率

【作者】张龙;汪明朴;贾延琳;陈畅;董琦祎;易将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46.1+1

随着集成电路向高密度、多功能、小型化、低成本方向发展,封装方式也由传统的陶瓷封装向塑料封装发展,促进了与塑料封装相匹配的引线框架材料的迅速发展[1]。理想的引线框材料的主要性能要求为:电导率>80%IACS,抗拉强度>600MPa,显微硬度>180HV[2?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铜因具有优异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而成为引线框架的首选材料。目前已开发出的铜基引线框架材料主要有Cu-Fe系、Cu-Fe-P系、Cu-Ni-Si系、Cu-Cr-Zr系、Cu-Ag系等。Cu-Fe-P系引线框架材料的抗拉强度偏低;Cu-Cr-Zr

文档评论(0)

idow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