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41页).pptxVIP

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41页).ppt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二节 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 “左联”的成立第三节 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 “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从诗歌领域看,在继承第一个十年的诗歌传统基础上,30年代的诗歌继续向前发展,风格更加多样化。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成立,这是“左联”领导下坚持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重要诗 歌团体,他们的诗歌注重选取时代重大事件为题材, 坚持大众化、民歌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道路。以徐志摩为主的后期新月派,在抒情方式上与中国诗歌会的现实主义风格迥然不同,陈梦家、方玮 德表现出靠拢现代派的创作倾向。而象征主义诗歌从李金发的早期试验到3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于这一时期日趋独立和成熟。之后,在抗战时期又出现了以胡风为代表的 七月诗派,他们以充满战斗热情的大量诗篇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就散文创作而言,在杂文、 艺术散文和报告文学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首先, 动荡的时代引发作家的愤激呐喊,更有鲁迅杂文的实际带动,于是在30年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散文创作现象,即凡是进步的、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作家,不管其隶属于哪个阵营,具有怎样不同的审美追求,几乎无人不写作杂文,除了鲁迅之外,当时的杂文作者还包括茅盾、瞿秋白、郁达夫、老舍、叶绍钧、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丰子恺、王任叔、曹聚仁、聂绀弩、胡风、唐弢、徐懋庸、阿英、柯灵、胡愈之、谢六逸、巴金、姚雪垠、楼适夷、梁遇春、周作人、林语堂等,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泛,堪称文学史所少见。;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合力构成了30年代文学创作繁 花似锦的局面。一方面,一批赞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的作家集结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旗帜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学运动, 将“五四”开始的“文学革命”推向“革命文学”的新阶段, 其中“左联”的成立标志着左翼文学主潮的形成,它使30年代的文学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将整个30 年代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民主主义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作 为反抗旧世界的有力一翼,也形成倾向不同、风格各异的若干作家群体。就小说创作流派而言,主要有社会剖析派、“京派”和现代派(包括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社会剖析派的作家原本就参加了左翼文学活动,如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摸索出一条将科学的社会理论与作家的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新路,以期创作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生活发展的路向。;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第二节 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 “左联”的成立;一、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红色的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世界性无产阶级文学潮流的重要一支。这股潮流是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在30年代形成世界文坛的具有普泛性的左的浪潮, 历史上称之为“红色的30年代”。30年代,在经济危机席卷欧美资本主义世界之时,苏联社会经济却得以稳步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于是其他国家的文化精英纷纷向往苏联,并由此形成世界范围的左的浪潮,这一政治变化也反映在文学领域,于是出现了左翼文学风行3 0年代的局面,当时的代表作家有苏联的法捷耶夫、爱伦堡,法国的罗曼·罗兰、阿拉贡,德国 的布莱希特,英国的奥登、伊舍伍德,拉美的聂鲁达,日本的小林多喜二等。由于语言障碍和中 苏断交,当时苏联的理论往往以日本为中介进入中国并影响文坛的发展。在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 动高涨的形势下,1930年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吸纳中国的“左联”为其成员,从此“左联”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建立了密切的思想和组织联系。;二、“左联”的主要贡献及历史局限;“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作为主要方针之一,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工作。瞿秋白、鲁迅等广泛译介马列主义文艺著作,介绍了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群众关系等重要观点, 对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创作、批评等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文艺应该为劳动群众服务的原则,“左联”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曾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大家就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对旧文艺的批判继承与革新创造,发表了精辟的意见,取得了重大收获。理论批评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如 1928年至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1 930年至1931年对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1931年至1933年

文档评论(0)

151****19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