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第一节 经 络
第二节 腧 穴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四节 经外奇穴
第五节 针 灸 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第七节 其他疗法
;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一节 经络;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第二节 腧穴;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示意图;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足阳明胃经示意图;第三节 十四经脉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三节 十四经脉 ;第四节 经外奇穴 ;第四节 经外奇穴 ;第四节 经外奇穴 ;学习目标;;毫针;;;皮 内 针;穴 位 注 射;一、毫针的构造、规格、修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行针与得
气、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针尖 松针状 ;毫针;长短规格;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选择体位;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位;仰卧位;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前、胸部及四肢的穴位;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项和背部的腧穴;(4)消毒;持针法 ;(1)进针方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上端刺入。 ;;(2)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的深度;(3)行针与得气;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 ● 针刺补泻原则 ;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留针——候气
方法 静留与动留(其间行针)
时间 一般病证,得气即可出针,或酌予留针10~20分钟。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
● 注意观察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遗漏针。;针刺流程;(1)禁刺:
病人状态: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
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
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
皮肤状况:感染、溃疡、瘢痕。
(2)慎刺: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
汗出肢冷、脉微弱;血压下降、不
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现象 针身弯曲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与滞
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原有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
出或手术取针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
在体外; 原因 刺伤血管
现象 出血,皮肤肿胀、青紫
处理 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现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