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 乡愁》湖南省刘毅老师教学设计.docVIP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 乡愁》湖南省刘毅老师教学设计.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乡愁》教学设计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的内容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读合作探究(三)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愁和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抒写乡愁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经典老歌《故乡的云》……这是一首游子抒发乡愁的歌。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游子抒发乡愁的诗。(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省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母亲流亡于华东和西南一带,1949年5月去香港,次年5月迁居台湾。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逝世。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他一直眷恋着大陆,“乡愁”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如《乡愁四韵》、《布谷》等。三、了解背景 1972年,海峡两岸正处于互相隔绝状态,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诗人深感回乡无望,情动于衷,愁绪万千:离开大陆整整20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摊开稿纸,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就写出了让无数人动容的《乡愁》。四、初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2、听范读,思考: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生:语调低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3、师生赛读,点评。五、品读诗歌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并思考:这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安排的。 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和写作方法?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借物抒情。 3、每节诗中的具体形象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 坟墓:失去母亲的痛楚。 海峡:国家的分裂,亲人分离,那是更痛的乡愁。小结:层层递进,由家愁升华为国愁。 4、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叠词,仔细揣摩其表达效果。 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也突出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六、背诵诗歌比一比:背诵我最棒!七、课堂小结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缥缈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把思念故国、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八、拓展延伸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同学们搜集、积累有关乡愁的古诗句。示例: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请同学们从自己的视角仿写:“乡愁是”示例: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乡愁是一杯热热的牛奶乡愁是一桌丰盛的饭菜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饱含感情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抒发浓浓的乡愁和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蕴含的情感;通过品读体会诗中的写作技巧。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积累和仿写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课件的操作不够流畅,二是教师的感染力欠缺,如教师在范读时感情不够充沛,三是未能给学生留充足的准备或思考时间,如在学生背诵环节中,部分学生准备不充分,背诵不流畅,感情不到位。 教学反思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它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传记的能力。关于传记,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传记,因为传记不像小说可以虚构,具有真实性;为什么喜欢读传记,因为传记不仅真实,而且很生动,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是传记的特点。仔细阅读《美丽的颜色》,我发现这篇传记能体现真实性特点的地方很多,比如传记作者的事迹介绍、别人评价、具体场景的逼真描写等等,这些特点一般传记也有,要把握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个性似乎还不够。再细读就发现,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大量引用了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这就是这篇传记的独特个性。再读文章,我又发现,这种引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消失了,代之于生动的描写、叙述和抒情,这又是属于这篇传记的个性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838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人上传的公开课课件都基本上有配套的教学设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