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二《六国论》教案.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理清文章脉络和思想内容,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 中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2、比较探究,认识苏洵观点的片面性。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板书课题:六 国 论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作品出处、写作背景,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1) 作家作品介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 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 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2) 写作背景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 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 但北有契丹( 大辽) , 西有西夏, 它们不断骚扰, 国家不得安宁。1004 年, 大辽举兵攻宋, 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 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 真宗却一味求和, 订下“澶渊之盟”, 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 绢20 万匹。自此, 抗敌卫国志气锐减, 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 宋均慨然应答。1044 年, 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 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 为国者” 皆被敌人积威所劫, 以物供敌, 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 忧而思救, 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附:题解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二、提要钩玄,理解内容。 “提要钩玄”,理清作者思路和论证结构,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体会本文的“逻辑性”。 师问①: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论述体散文,请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角度梳理结构思路。 师生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 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2、3段) 分析问题,展开论证。 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 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第三部分:(4、5段)解决问题,收束全文。 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六国之后的国家不要重蹈覆辙。 (PPT6) 师问②:文中二、三段分别论证了“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 ——第一段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否定句式排除异说,保证了后一分句“弊在赂秦”正面肯定的确凿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单纯肯定“弊在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论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zqxwx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于2008年9月评审通过中学一级教师,2003年6月自考取得福建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文凭,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多年来在高三毕业班任教,2017年8月,被授予2015-2017年度福建省优秀教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