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实验指导书.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膜分离实验指导书 膜分离实验指导书 一、 实验目的 反渗透、纳滤膜分离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水处理新技术之一,已经广 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高纯水的生产、环境工程的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 用前景。本实验装置采用全不锈钢件、食品级 UPVC 管、阀件制作,在反渗透、 纳滤膜处理前增加了两级预处理,第一级为活性炭吸附过程,用于脱掉水中的有 机物、氧化性物质;第二级为微滤装置,截留掉对反渗透膜有损害的固体颗粒状 物质,使反渗透过程安全、可靠的运行。反渗透可用于水中小分子盐类的脱除, 纳滤能用于钙镁离子的滤除和部分脱盐,还可用于水溶液中不同分子量杂质的分 离过程。通过反渗透可以使水的电导率从降低至 2~3 μs/cm,达到纯水的要求。 3 本实验装置水处理能力为 1m /d 。本实验对全院研究生、本科生开放。 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熟悉反渗透、纳滤的基本原理、反渗 透和纳滤系统的结构及基本操作;(2 )了解反渗透、纳滤操作的影响因素如温 度、压力、流量等对脱盐效果的影响;(3 )学会测定纯水渗透通量和纯水渗透 系数;测定纯水渗透通量与操作压力的变化关系;测定盐(溶质)的脱除率与操 作压力的变化关系。 二、实验原理 反渗透、纳滤同微滤、超滤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反渗透是最 精细的过程,因此又称 “高滤”(hyperfiltration ),它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地只 能透过溶剂而截留离子物质的性质,以膜两侧静压差为推动力,克服溶剂的渗透 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实现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膜过程, 反渗透过程的 -10 操作压差一般为 1.0-10.0Mpa,截留组分为(1-10)×10 m 小分子溶质,水 理是反渗透用的最多的场合,包括水的脱盐、软化、除菌除杂等,此外其应用也 扩展到化工、食品、制药、造纸工业中某些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离等。纳滤是反 渗透的特殊形式,又称疏松反渗透,过滤精度低于反渗透。  溶 溶 溶 a. 渗透 b.渗透平衡 c.反渗透 液 溶 液 溶 液 溶剂 理解反渗透的操作原理必须从理解 Van’t Hoff 的渗透压定律开始。如图 (a ) 剂 剂 所示,当用半透膜 (能够让溶液中一种或几种组分通过而其他组分不能通过的选 择性膜)隔开纯溶剂和溶液的时候,由于溶剂的渗透压高于溶液的渗透压,纯溶 第 1 页 膜分离实验指导书 剂通过膜向溶液相有一个自发的流动,这一现象叫渗透。渗透的结果时溶液侧的 液柱上升,直到溶液的液柱升到一定高度并保持不变,两侧的的静压差就等于纯 溶剂与溶液之间的渗透压,此时系统达到平衡,溶剂不再流入溶液中,此时称渗 透平衡(图(b ))。若在溶液侧施加压力,就会减少溶剂向溶液的渗透,当增 加的压力高于渗透压时,便可使溶液中的溶剂向纯溶剂侧流动(图(c )),即 溶剂将从溶质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流动,这就是反渗透的原理。 反渗透膜的主要性能参数有纯水渗透系数和脱盐率(溶质截留率)。 (1)纯水渗透系数 L 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单位压力下纯水的渗透量。 P 它是在一定压力下,测定通过给定膜面积的纯水渗透量按下式求得的。 J  L  w p (

文档评论(0)

小蜗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