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郡斋读书志.pdfVIP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郡斋读书志.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郡郡斋斋读读书书志志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 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 “郡斋读书志”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郡郡斋斋读读书书志志 二十卷,南宋晁公武撰。 晁公武(约1104 -约1183),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澶州 清丰(今属河南省)人,着名目录学家。 二十余岁逢“靖康之乱”,入蜀寓居嘉州(今四川乐山) 。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 井度属官。 井度“天资好书”,是南宋初四川的一位藏书家,临终 前将藏书尽送晁公武,成为撰录 《郡斋读书志》的主 要依据。 晁公武历知合州、恭州、荣州,公务事少,遂以井度 所赠,加之自己所藏,除其 复,共得书二万四千五 百余卷,“ 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 论之”,于绍兴二十一年(115 1)完成编录工作,并于“元 日”作了书序。 孝宗即位前夕,入为监察御史,后又出为利州路安抚 使,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历扬州、潭 州。 乾道七年(117 1),除临安府少尹,未几即罢,以吏部侍 郎休致。 晚年,居嘉州符文乡,又得闲暇,再对全志 加订 补,手自编定,由杜鹏举刊刻,是为四卷本。 刊行之后,晁公武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补正,增入了 未着录或新成之书,补写了十五六则小序,多立了两 个类目,调整了近五十部书的归类,改变了部分类目 编次的窜乱,书名更注意名实相符,卷数往往取足本 或后出版本更换残本和先出之本,作者也多所订正和 明确认定。 题要的撰写增补最富,包括书名释义,篇目、篇数及 编次,成书原委,序跋或附录,体例、特点和内容介 绍,辨伪与考订,前代书目的着录,版本情况,撰者 的生平事迹。 此外,有关学术源流、典章制度、史实考辨以及评论 文字,也增补甚多。 可惜,晁公武未能看到其结集刊行,最后由姚应绩刊 刻成书,是为二十卷本。 这两个蜀刻本都已亡佚。 理宗淳珰九年(1249)游钧在衢州(今属浙江省) 刊二十 卷本,后称衢本。 同年,黎安朝在袁州(今江西宜春) 刊四卷本,又刻了 赵希弁续撰的 《读书附志》一卷。 次年,并刻赵希弁据衢本摘编而成的 《读书后志》二 卷和 《二本考异》。 与 《读书后志》相对,先前的四卷本被称作 《前 志》。 《前志》、 《附志》、 《后志》合为七卷,后称袁 本。 自此, 《郡斋读书志》在流传中形成衢本和袁本两个 版本系统。 该志是现存最早的、具有题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基本 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类 要着述。 着录图书一千四百九十六部,除去 见者,实为一千 四百九十二部。 (袁本着录一千四百七十部,除去 见,为一千四百五 十九部。 )其中,尤以唐、宋(北宋和南宋初)书籍为完备,可补 两 《唐志》和 《宋史·艺文志》之缺。 分类依当时通行之法,经、史、子、集四部之下设 类,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 类,共四十五类。 (袁本 《前志》分四十三类。 )书首有总序,每部之前有大序称“总论”,二十五个类 目前有小序。 (袁本 《前志》九个类目前有小序。 )小序未标明,置该类第一部书的题要中。 每类之内,各书大体依时代先后编次。 史部立史评类,衢本集部立文说类,具有开创的意 义。 两个版本系统,历元、明两代,虽流传不坠,但未 刻过。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陈师曾 刻袁本。 嘉庆二十四年(1819),汪士钟 刻衢本。 光绪十一年(1885),王先谦以汪士钟 刻衢本为底本, 校以陈师曾 刻袁本之抄本等,成一合校本。 《四库全书》所收两江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