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pdf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9 ,每小题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 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形而下的 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 人文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命运的责任和使 命意识的表征。孔子讲 “士志于道,士作为道德价值理念的维护者,肩负起拯救社会无序的宏愿,激发起 无限忧道忧民的悲情。 “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使忧世悯民精神得以提升,而与仁 相融合。孟子继承孔子,提出“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 意识相关联。 人总有所向往、有所追求,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乐道精神就是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此道” 可以是一种理论、学说,也可以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如茶道、花道。它们都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宁静、愉悦 和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的精神获得了提升,情操获得了超拔,气质得到了陶冶。乐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 历程中得到充 体现,他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获得 “得道”的精神满足,颜回宁可 放弃富裕的物质生活,而甘于贫贱。后来孟子发挥这种乐道精神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反身 而诚”的大乐,是对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愉悦体验。乐道和乐心,就是要塑造真善美和合境界,这是乐道精 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 中国儒学确立了人本思想。孔子仁学的核心是讲人,所以仁学也可称为人学或人本学。如“泛爱众, 而亲仁”是讲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仁人。若无仁道精神,人本精神就不可能实现。战国时,战争频繁, 人民苦难。睿智的思想家大都超越国家的局限,从天下人的视角来思考战争问题,墨子提出“兼相爱”的 主张。“仁也者,人也”, “仁,人心也”,孔孟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当儒学 在强调 “仁”要从自我做起的时候,就确认了个体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即是人本精神的确立。 儒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扬,都有赖于笃行精 神的支撑和践行。儒学以其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激发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 提升了处贫贱而乐于求道的乐感精神;培育了仁者爱人,民贵君轻,水能载覆舟的人道 (人本)精神。在 忧患、乐道、和合、人本四精神中,都蕴涵着笃行精神的意蕴。 “君子不以言举人”,孔子看到了言与行、 知与行的冲突,主张转知为行,知行统一的笃行精神。 (摘编自张立友 《儒学的人文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价值尊严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B. “士志于道” “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这类 “志”与 “忧”中能体现出儒学对于国家生存和人民生命的关怀, 以及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命运的责任和使命意识。 C. 乐道精神的“道”,可以是理论学说,也可以是高超的技艺,人们可以从中提升精神、超拔情操、陶冶 气质。 D. 孔子的会堂也可称为人学,它以人为核心; “泛受众,而亲仁”就是主张要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仁 人。 2. 下列理解和 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文精神既包含道德价值本身,又指向人的权利和责任。所以说,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 是形而下的思考。 B. “忧患意识” “乐道精神” “人本思想” “笃行精神”都是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儒学中的表现。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大丈夫”概念中蕴含着以求道、得 道为乐的精神。 D. “仁也者,人也” “仁,人心也”,孔孟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确立了人本精神。因此施行 “仁”就可以 从自我做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inae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