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黄石的孩子
(英)迈克马努斯
陕西师大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通往中国之路“他的内心似乎怀有自己的愿
望”
第二章 上海“没有爸爸,没有妈妈,也没有威士忌
苏打”
第三章 汉口“汉口是世上最有趣的地方”
第四章 汉口的陷落“是卖掉所有家当,带着孩子和
铺盖卷离开这里的时候了。”
第五章 同心协力!“为什么我不在自己的国家作战
或是坐在某一架轰炸机里向德国发起猛攻呢?
第六章 洋秘书“好吧,我知道我爱她哪一点”
第七章 在路上 我有两个儿子——我跟你说过吗?”
第八章 校长“我胖,我壮,我快乐。”
第九章 翻山越岭“哦,男孩!哦,男孩!哦,男
孩!”
第十章 山丹“别担心,我过几天就回来。”
尾声
序言
2007年春天,在北京一家拥挤的餐馆内,一名上了年纪的中国男子
站起来,哼唱他儿时学过的歌曲,在场的人静静地聆听着。
三只瞎老鼠,三只瞎老鼠,看看它们怎么跑,看看它们怎么跑,它
们跟着农妇跑,农妇就用刀砍断它们的尾巴,三只瞎老鼠,三只瞎老
鼠,聂广涵今年已经75岁了,但他的歌喉仍然像男高音一样洪亮,这让
在场的人大为惊讶。一连几首英文儿歌后,他在一首斗志昂扬的歌曲中
结束了表演:
伦敦的战火,伦敦的战火,开火!开火!
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从儿时起,就将这些歌曲深深地记在心中。他们
时常聚在一起,追忆那些教会他们唱这些英文儿歌的人。那是一名英国
人,在抗日战争持续的20世纪40年代,那个人曾经既是学校的校长,又
是他们的继父,他给予这些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仅是生命。
这名英国男子名叫霍格乔治·艾尔文·霍格,在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
中,他是中国大西北的传奇人物。在霍格的祖国,人们并不熟悉他,然
而,在1945年7月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在那些认识并接受过他帮助的
中国百姓心中,他是永远被铭记和敬爱的人。
1984年,我第一次知道了霍格的故事。我当时是英国《每日电讯
报》驻北京的记者。在经过几天没有头绪的搜集稿件线索后,我来到了
英国大使馆的俱乐部喝点酒。在那里,我从一名英国外交官的抱怨中得
知他将飞往中国西北部偏远的山丹镇参加一座雕像的落成仪式,而这座
雕像是为了纪念一名英国人而建立。
那个时候的北京,可谓经历了太多。1976年,毛泽东逝世,邓小平
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踏上了市场经济的征程。北京的第一
家麦当劳开业了。马路上涌现的小轿车也开始和自行车争抢道路。北京
国际机场迎来一批批外国商人。然而,中国人为一位不知名的英国人立
像的事情还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但这的确是真的。那年的8月,一些80多岁高龄的老人齐聚山丹,
从北京远道而来的贵宾也参加了当地一所学校及图书馆的翻修落成仪
式。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被红卫兵破坏的坟墓前,摆满了鲜花和
花圈,到场的来宾也做了精彩的发言。老人们潸然泪下。
从人们认识这名英国男子到他在1945年离开人世,那个偏远村镇的
人民一直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霍格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工
作的,随后成为了当地战争孤儿学校的校长,进而在中国成为了英雄。
出席雕像落成仪式的那些高龄老人们就是霍格当年的“孩子”。
遗憾的是,我错过了航班,没来得及到墓地参加落成仪式。由于工
作,我不得不赶往香港。在去机场前,我只是就雕像落成仪式写个了简
短的新闻,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不知名英国男子的尊敬。
回到伦敦后,我仔细查阅了霍格的事迹,发现他不仅仅是中国战争
年代的一位校长、英雄。他撰写的书籍和报道的新闻都是中国1938年到
1945年战争岁月的完全记录,他通过百姓——农民、教师、政府官员以
及那些村里的妇女和儿童——的眼睛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没有人逼迫霍格来到中国,一次巧合让他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来到
了上海。随后的整整八年里,他战胜疾病、穿过枪林弹雨,转战于中国
西部的平山大川。凭借着年轻、自信和勇气,除了乘坐破旧的卡车在冰
天雪地的山间穿行和夜晚穿越日本鬼子的封锁线外,他藐视所有的危
险。
他定期发回的新闻报道和寄回家的书信记载了一名年轻人勇闯这个
充满战争的国度的故事,从1937年到1945年的那段日子,一千五百万中
国人民丢掉了性命。他目睹了一次次的战争是如何蹂躏着手无寸铁的中
国人民,特别是在1937-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中,26万人死于日本侵略
军的手中,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在敌人极端残暴的行径下,半壁江山沦
陷。
霍格偶尔也会渴望回到牛津享受英国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但他从
来没有丧失在中国工作的热情。在他的心中,他知道他永远也不会回到
祖国。
在为一家通讯社工作的时候,他利用空余时间完成一本名为“我看
到了一个新中国”的书。这本书于1944年由纽约的小布朗出版社发行,
第二年又被伦敦的戈兰茨出版社出版。虽然有些读者批评他在描写抗日
战争的曲折时有些“稚嫩的笔触”,但这丝毫不影响这本书畅销大西洋沿
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含患者版).doc
- !!!多种方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解析.ppt
- (1)所有发ei的音节.doc
- !药代动力学主要数意义及计算.ppt
- (12)2.党的质、纲领、任务,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doc
- !插床机构说明书.doc
- (2014)中国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doc
- (1)求一个数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例3.ppt
- !!就任北京大学长之演说.ppt
- (4)人类健康的音:酸碱平衡健康一生.doc
- 2024年江西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4年内蒙通辽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化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生物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