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韩扬文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颜翔林 关于普氏及《追忆似水年华》乃至生命哲学的研究在海内外各界学者的著述、论文中均有大量涉及,研究角度包括形式研究、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本文通过查阅整理,提交研究综述如下: 马塞尔·普鲁斯特研究 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之研究,在法国本土最早开始,其后扩展到欧洲邻国。而在中国,对于作家的认识和相关传记的译介则要晚得多。对于普鲁斯特的研究,整体而言异彩纷呈。各国研究者受国情、文化背景、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普鲁斯特的一生进行了再认识与再创作,纷纷充实了作家研究的内涵,使得“普学”成为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普鲁斯特海外研究情况具体如下: (一)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 《新法兰西杂志》负责人里维埃( Jacques Rivière) 是最早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及《追忆似水年华》进行专门评论的重要批评家。1920年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古典主义传统》一文中,他深度剖析普鲁斯特创作的思想根源,并将《追忆似水年华》与以拉辛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传统相接续。 美国批评家奥尔登(Douglas W. Alden) 在《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其法语批评家》(Marcel Proust and His French Critics,Lymanhouse,1940) 一书中, 探讨了作家及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声誉从一战后上升到30年代末衰落的原因。他认为,《追忆似水年华》属现代主义范畴,然而20年代初里维埃等批评家将其归入古典主义,延缓了对作品流派归属问题的正确理解。奥尔登认为, 始终存在两种对《追忆似水年华》互相矛盾的解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解释。前者属维护作者声誉的一方,他们将其视为伦理作家和心理学家,肯定其作品结构严整周密,观察冷静客观;后者则认为其作品拥有波德莱尔开创的现代派文学的一些重要特征:主观性、非理性、否认人格统一、无道德感等。这一批评是对于先前研究的完全颠覆,也开创普学研究新的流派。 (二)心理学研究 1923 年,里维埃又撰写了《马塞尔·普鲁斯特与实证精神》,从心理学角度对于普鲁斯特做出了全新的考量。正是在此文中,里维埃指出《追忆似水年华》的独创之处不在于其关于记忆的思考和在时间理论上显示出的某种柏格森的影响, 而在于与弗洛伊德的某种接近,他们两人均试图通过情感的征兆来理解情感。将《追忆似水年华》作为心理小说阅读,并与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联系进行研究,成为随后普鲁斯特批评的重要趋势。 (三)文笔研究 两位德语学者库尔提乌斯( Ernst Robert Curtius) 和施皮策(Leo Spitzer) 研究了小说家的文笔。库尔提乌斯1925年在论著《马塞尔·普鲁斯特》中认为普鲁斯特的文笔表现为“理智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非常独特的交织, 一种极为严格的逻辑分析和对感性与精神现实的最为细腻微妙的再造的混合。”1928年施皮策发表德语论文《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笔》(“Le style de Marcel Proust”), 高度称赞库尔提乌斯的“精神语言学研究”方法,并分别探讨了小说家的句子节奏、语言和叙述者。 (四)叙述视角研究 1943 年,马丁·朔菲耶(Louis Martin Chauffier) 发表文章《普鲁斯特与四个人物的双重“我”》。他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了“自称我”和“作为我”的概念,深化了对于叙述者功能与立场的研究。马丁认为所谓“主人公”并不十分重要,使普鲁斯特的叙述视角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重要的是叙述者和作者,叙述者替代作者并协助他创作,由于摆脱了主人公的过去对自己的限制,他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发明、组织并赋予作品活力。 (五)关于遗稿的整理与形式与含义之争 40年代末莫洛亚(AndréMaurois) 撰写《寻找马塞尔·普鲁斯特》(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 时,得到小说家遗产继承人许可,翻阅了普鲁斯特留下的大量手稿和草稿。不久法卢瓦(Bernard de Fallois)在同一批资料中发掘出《让·桑德伊》( Jean Santeuil, 1952 ) 和《驳圣伯夫》(Contre Sainte Beuve, 1954) 。1962年,这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普鲁斯特遗产” (Le Fonds Proust) 由法国国立图书馆手稿陈列部收藏,随后图书馆又先后(1977、1984)获两小批手稿,这些遗产“代表了近乎作家全部的手稿”。这次手稿的大发现对于普鲁斯特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随着文稿数量的增多,“大智者思维的沉舟残骸”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两部手稿的出版引发新一轮批评。鲁塞(Jean Rousset) 在其《形式与含义》中的一章《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指出,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