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高志远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归    来 高志远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编  委  会 主  任  张福臣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邓  贤  叶  辛  白  描  刘小萌         刘晓航  陆天明  张承志  张福臣         肖复兴  岳建一  胡发云  姜汉芸         晓  剑  郭小东  高红十  董宏猷         谢春池 总    序 叶  辛 40 多年前, 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运动。 “波澜壮阔” 四个字, 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 而是当 年的习惯说法, 广播里这么说, 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 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 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 是培养和造就千 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 千年大计, 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 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 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 重复宣传的话, 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 讲起当年的话语, 忆 起当年的情形, 唱起当年的歌, 仍然会气氛热烈, 情绪激烈, 有说不 完的话。 说 “波澜壮阔”, 还因为就是在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 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 的指示和召唤之下, 1600 多万大中城市 毕业的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奔赴农村, 奔赴边疆, 奔赴草原、 渔 村、 山乡、 海岛, 在大山深处, 在戈壁荒原, 在兵团、 北大荒和西双 版纳, 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 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 我还要作一番解释。 首先, 我们习惯上讲, 中国 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有1700 万, 我为什么用了1600 万这个数字。 其实, 1700 万这个数字, 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 应该没有错。 但是这个统计, 是从1955 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 研究中 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 从1955年到1966年 “文革” 初始, 十 2  归来 多年的时间里, 全国有100 多万知青下乡, 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 青先行者, 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 宣传开去。 而发展到 “文革” 期间, 特别是1968年12 月21 日夜间, 毛主席的必威体育精装版最高指示发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那个年头, 毛主席 的话, 一句顶一万句; 毛主席的指示, 理解的要执行, 不理解的也要 执行, 且落实毛主席的必威体育精装版指示, 要 “不过夜”。 于是乎全国城乡迅 疾地行动起来, 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 有1600 万知青上山下乡。 而 在此之前, 知识青年下乡去, 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 我最初到贵州 山乡插队落户时, 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 刊 名也是 《下乡上山》。 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 才 逐渐规范成 “上山下乡” 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 1700 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 是国务院知青 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 比较准确。 但是这个数 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 没有 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 回乡知青, 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 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 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 城镇、 公社的中学读 书,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 他们读到初中毕业, 照样可以考高中; 他 们读到高中毕业, 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 就像今天的情 形一样, 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 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 大、 清华、 复旦、 交大、 武大、 南大。 只要成绩好, 名牌大学照样录 取他们。 但是在上山下乡 “一片红” 的大形势之下, 大中城市的毕 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 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 到自己的乡村里去。 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 比较简单, 就是 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 回到父母身边去, 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 家。 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 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 总    序  3 通, 只要对他们说, 大学停办了, 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 也像你们 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