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小事-聂圣哲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言 序 言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小书,书中写的都是作者在美国 亲历的小事,完全是朴实的白描,作者自称 “用的是一 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的”。既然感 到值得写下来,总是有所触动。多数 “小事”在美国人 看来理所当然,天天视而不见,而在中国人眼中就有其 新奇之处,通篇串起来,就显出了 “美国特色”,也就 是美国人行事处世与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看得出来, 作者是有心人,他所捕捉的表象大多说明了某些本质的 东西,而且反衬出某些与此相对应的 “中国特色”。 书中一件件小事多是在生活中与普通美国人交往所 得,串起来得到的总的印象是普通美国人善良、大度、 热心、开朗、务实,城府浅而少心计,最后一点可能与 某些中国人恰成对比,所以常会使他们显得 “傻”。作 者在一件事上自嘲说,自己是以 “小人之心”度人了。 这个总的印象与我多年与美国人打交道中的感受相吻 合。中国人从自身经验总结出的 “各人自扫门前雪”、 1 旅 美 小 事 “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之类,不存在 于美国人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恰恰是中国人所缺的 那点 “傻气”,成就了美国人的大业。 作者八岁的女儿在学校的一些事最说明问题。她参 加一个 “帮助俱乐部”,是小学生自发发起的组织,像 模像样地制定几条 “章程”,其中有一句话:“帮助别 人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开始……”,一学期下来,记录了 许多帮助别人的 “好事”;她还参加为非洲饥饿中的孩 子募捐,做法是挨家挨户推销一种巧克力,卖价比市场 高,高出的部分就是买者捐出的钱。她有板有眼地按程 序去做,居然做得很成功,手中的巧克力都卖掉了。试 设想,如果有一位中国老师忽发奇想,在学校发起这样 的活动,会遇到什么样的反应?首先家长就不会答应: 哪个家长会放心让一个八岁孩子独自挨家敲门推销?十 有八九是会碰钉子的,那孩子该多委屈!说不定还有人 身安全问题;为遥远的非洲人募捐更是不可思议,我 们自己这么多灾难还顾不过来呢;再者,被募捐的人 家,忽然一个孩子没有大人陪伴,没有 “有关部门”证 明,敲门推销高于市价的巧克力,谁会相信他 (她)? 后面有什么背景和陷阱?还有,谁保证募来的款项都到 了非洲饥民那里,如何证明?这些问题在中国都难得到 解答,所以这种好事难以行得通。而在美国似乎不成问 2 序 言 题。在操作上有行之有效的一套规范;人与人之间有基 本的信任;而且这种事习以为常,时时、处处都有某种 为世界上某类人群的募捐活动。是否捐赠,大家凭自 愿,“事行乎此心所安”。事实上总是有人愿意捐。所以 我曾说 “捐赠文化”也是美国的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美 国社会的一种特色。这是从小熏陶出来的,作者女儿的 经历足以为证,而且不是特例。作者认为,培养孩子从 小关心他人,是美国式的素质教育。我们从媒体上经常 读到的是美国哪个校园发生暴力事件,因为那是新闻, 而上面提到的这类事是常事,毫不新奇,所以不会有媒 体报道。 美国人择业观念也与中国不同。同一个实验室的同 事共同竞争职位,作者和一名中国同事当上了助理教 授,而美国人希拉克当了实验员,希拉克很高兴,因为 实验员工作轻松,收入还高,感谢他们两位让给他这个 职位。中国人却觉得好歹助理教授也是教授,如果当个 实验员,跟国内的家人说起来多没面子!还有一位在本 专业中顶尖的名教授的双胞胎哥哥自愿经营垃圾处理, 弟弟颇引以自豪,而且说退休后就要加入哥哥的垃圾处 理公司,因为可以为环保作出贡献。一位名牌大学教授 自愿转到中学当老师。一位木匠师傅是业余摄影家,他 的摄影达到与 《国家地理》杂志签约供稿的水平,但是 3 旅 美 小 事 他坚持以木工为本职,收入不低,足够经常旅游摄影, 而摄影只是业余兴趣。他在作者朋友家里做木工活时一 丝不苟,完全是个普通工人。还有一位哈佛毕业生,因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