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ppt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答题思维 第(1)问,根据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等高线的凸出方向指向河流上游)即可判断出河流的流向;在描述河流流向时不仅要使用方位词,而且要结合图中地形信息。第(2)问,湿地的形成条件应结合水循环过程,从补给(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蒸发、下渗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应从宏观(如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和微观(针对该自然保护区存在的具体问题,如过牧现象)两方面提出建议。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信息提取 材料信息: “盆地内河流蜿蜒”说明排水不畅。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说明当地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说明人类活动对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图中信息: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答题反思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仔细分析材料信息的深层含义,如分析湿地形成条件时,大多数同学根据“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可知当地气温低,蒸发弱,但是不能认识到“年平均气温-4.7 ℃”的深层含义是当地常年气温较低,迁移青藏高原与三江平原湿地的成因可知,该地有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C.考法帮·考向全扫描 考向 通过动物栖息地的变化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本单元是高考命题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题的背景材料常关注生态脆弱区域,并以此为载体围绕同一主题(区域生态问题)进行地理问题探究,考查考生问题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命题方向集中在“区域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建议)”等方面,强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凸显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考情揭秘 示例3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考向 通过动物栖息地的变化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命题立意  本题以秦岭地区我国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为背景,考查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变化特征及其人为原因和解决措施,探究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考查考生分析材料能力等,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答题思维 (2) (3) (1)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地理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寻找材料关键信息,理解该地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的,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从地区经济活动的变化等方面解释其原因。丢分的原因主要表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jiangyoulin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