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村影像计划项目背景-中国发展简报
乡村影像计划项目背景
由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资助、云南省社科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乡村影像计划”在9月推出了第一期针对10位来自青海和云南的社区代表的影像制作培训。这10位来自藏族、傈僳族和苗族的社区代表将在12月15日到20日重聚昆明。他们将带来自己拍摄的素材,在12月15日到18日最终剪辑完成8部反映当地自然和文化多样性的纪录片,并在19、20日这两天周末和公众进行放映交流。
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来都和保护当地多样的民族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正是独特多样而又传承至今的多民族传统文化,承载了保护当地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物种的重大使命,为中国和世界留住了青山绿水、花鸟虫鱼。但是,在经济发展浪潮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无论是已经为数不多的良好的自然环境,还是作为环境和生态保护主体的多民族社区及其文化,都显得脆弱不堪,岌岌可危。在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下,多民族文化的传统被边缘化,原有传统知识体系被破坏和解体,年轻人渴望着走到城市中去拥抱先进文化,留在他们身后的农人和山水成了落后的象征,等待着城里人来教育和开发。
要改变社区的集体失语,保护文化和生态的一个途径,是从沟通和教育入手,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在文化人和乡下人之间建立交流的渠道。这条渠道不仅能够传播现代科学的知识,也能传播传统的知识,并保证这两种知识的拥有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加深对彼此的理解,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而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为这样的沟通提供了简洁明快的手段。
推出这样的乡村影像计划,是为了给社区村民提供一个表达的机会,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摩梭人神圣的祖母屋如何离开了家乡,又如何在故园重获新生;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如何解读气候变化;而来自青海藏地寺庙的三位僧侣也拿起了DV,去关注蒲公英、鹰鹫和人自身的命运。项目的一大特点是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支持下,由云南省社科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与其他进行社区影视工作的机构(包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香港社区伙伴)进行合作,建立相互沟通的网络。而不同于以往主要是在社区之间交流,乡村影像计划的目标观众是城里的学者、官员、大学生、记者和更多公众,让他们听到来自社区的故事,一起讨论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2000年始,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社区影视教育”项目为起点,中国出现了农民作为作者(导演)的社区影视作品(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最大之处在于,它们完全是由生活在当地社区的村民自己拍摄、按大多数村民的讨论意见进行编辑而完成的作品,完成后的作品在各社区村民之间交流观看,甚至成为当地学校乡土知识教育的辅助教材。此后,我们还进行了“云之南纪录影像论坛”(每两年举行一次)、“社区教育”、“照片之声”等项目。这些项目都贯穿着一条主线:探索以影视的方式,促进有关本土知识教育的开展,促进农村社区成员与其他利益群体的对话。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区影视在不同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带动下在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逐渐发展起来,已经有许多农民自己拿起摄像机拍摄自己的文化、生活、需要、矛盾、冲突、困惑等等。
目前,已经有不少机构和组织正在推动社区影视的发展,但如何把这些来自社区的影视作品和社区影视的理念推向更大的舞台,以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问题。
项目参与社区代表简介:
1、鲁茸吉称,藏族,云南省德钦县佳碧村农民。2006年6月~2009年6月参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越南社区影视教育交流坊”项目,第一次拿起摄象机进行纪录片拍摄,有作品《我们佳碧村》。
2、 尔青 (汉名曹红华),摩梭人,来自云南省宁蒗县落水村。自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图像与影视有着浓厚的兴趣。凭着这份兴趣,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先后购买了照相机与摄像机,沉醉于拍摄当地的自然风光与记录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因为这份对民族文化的执着,在落水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他与另一个摩梭村民汝亨·次仁多吉一起,在当地创办了一个民间博物馆——摩梭民俗博物馆,收藏并展示摩梭的独特民族文化。几年间,尔青不断和外来的拍摄者接触、学习,逐渐成长为一个颇有经验的摄影者,并积累了大量关于摩梭文化与习俗的影像素材,并于2006年1月组织了“第一届摩梭社区电影节”。(一个由当地摩梭人组织,当地摩梭人作为主要观众,放映关于摩梭人记录片的社区电影节)。尽管尔青拍摄了许多素材,但到2006年时,他并没有把手中的素材进行编辑,完成一部作品。究竟编辑出一部怎样的影片奉献给怎样的观众,一直是尔青思考并困惑的问题。2006年6月~2009年6月参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越南社区影视教育交流坊”项目后,经过思考,与他的合作者谢春波共同完成了作品《我们怎么办?——落水村的变化》。之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