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历史论丛 陈恭禄.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一案 人W-点肠补 太平天国历史论丛 陈恭禄 著 广东人 民出版社 ,日全 序 曰 本书系著名史学家陈恭禄教授晚年遗著。陈先生生前任南京 大学教授,1966年病逝。1988年底,世兄良栋教授自南京来信, 告知已将恭禄师晚年为南大历史系同学讲授太平天国历史而撰写 的六篇讲稿作了校勘,定名为 《太平天国历史论丛》,寻求出版社 刊印问世,嘱为此书作序。我作为先生早年弟子,又多年蒙先生 提携照顾,为先师遗著谈些心得,实属义不容辞。因此,欣然从 良栋世兄之命,写些拜读遗稿的感想,并以此纪念恭禄师多年的 教诲和厚爱。 1933年,我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的第二年,恭禄师来系执教。 从此恭列门墙,得承教诲。1936年毕业离校,恭禄师也重新回到 金陵大学。原南京中学其时因学潮被解散,迁镇江 (时为江苏省 会),易名镇江中学,我受聘到该校任教。恭禄师家住镇江,于是 南京、镇江之间,仍不时相过从。抗战军兴,各大学纷纷内迁,金 陵大学移成都,武汉大学迁乐山。1941年秋,我在武汉大学工作, 恭禄师从成都来信,邀我到金大历史系任教。1942年春,我只身 赶蓉,与恭禄师及王绳祖先生共住一宅。两先生皆饱学之士,分 任中国史与世界史教席,除上课外,终日闭户读书、著述,日惟 三次至客厅进餐。食时中外古今,无所不谈,其中尤以论学为多。 我当时年未满三十,系陪末座,日沐春风,虽仅数月,收获之大, 感受之深,远在课堂之上。此情此景,终身难忘。 胜利后,各校复员,我仍在金大从教。金大住房紧张,市内 1 觅居处亦不易。恭禄师见我束手无策,乃将镇江新宅借我安家。数 月后,我受中山大学之聘,举家南迁。虽两地睽隔,犹音讯时通。 1957年,我因事过宁,恭禄师热情接待,畅叙数 日。此为与先生 最后一次聚首。先生逝世至今已27年,音容笑貌,宛在目前。 恭禄师治学谨严,勤奋刻苦,这是常接触他的人所熟知的;他 在学术上的造诣,也是同事和后辈所乐道的。恭禄师于30年代撰 成 《中国近代史》,这部50余万言的专著,经大学丛书委员会审 定为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以及这门课程的教学,与今 日不可同日而语;专门从事中国近代 史研究、教学的人寥寥可数。恭禄师这本书解决了当时教学的需 要,且以其丰富的中外史料及独到的见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抗 战时期,条件艰苦,恭禄师却并没有中断研究和著述。1942年春 我到成都时,即看到恭禄师的 《中国史》第一、二两巨册 (秦汉 以前部分)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后,时局动荡,先生仍著 述不辍。 50年代以还,先生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 《中国近代史史料 介绍》这门课程,苦无教材,乃自拟提纲,写成文稿,经数年修 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内容,便成 《中国近代史资料概 述》一书书稿。这部著作反映了先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研究的 努力。他在书中希望学生写历史论文时,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 导下分析史料,正确运用史料,做到史观与史料的完美结合。先 生是一位来自旧时代的学者,有这样的认识并付诸实践,是难能 可贵的。 60年代,恭禄师又为学生开设 太《平天国史专题讨论》课程, 他充分利用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史料,多所阐发。 本书 太《平天国史料》一篇,对有关史料作分类述评,便是先生 2 对太平天国史料研究工作的总结。而全书的六篇文章,即原来的 六篇讲稿。其中第二篇至第六篇,是先生在 1963年下半年分担讲 授该课程前面五个专题而撰写的 (曾经油印)。另一篇 (即本书第 一篇)是1964年开始撰写另一套教材的第二篇手稿。全书都是教 学与研究结合的成果。读者不难看出,作者取材宏富,叙事翔实, 议论深刻,颇有独到之见。虽然,恭禄师逝世以后,特别是1976 年以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很大的发 展。但恭禄师的成果,在今天仍自有其学术价值。继1982年中华 书局出版 《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今日广东人民出版社又将先生 这部 太《平天国历史论丛》出版。我相信,后一本书和前一本书 一样,将会使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与教学的同志获得不少教益和 启发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