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从上博简《诗论》第20号简看孔子的“民性”观.doc

【doc】从上博简《诗论》第20号简看孔子的“民性”观.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上博简《诗论》第20号简看孔子的“民性”观 2005年7月 第25卷第4期 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mal Ju1.,2005 Vo1.25NO.4 从上博简《诗论》第2O号简看孔子的民性观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摘要]民性问题是先秦儒家一个重要理论观念.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这个观念不仅见诸《论语》一书,而且在上博简《诗 论)中亦有重要表述.从lt;诗论》简文中可以看出,孔子通过《诗?鹿呜》体悟到币帛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由此而看出 民性所固有的对于和谐的追求.相关简文由《诗》而论及民性观念,是认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材料. [关键词]上博简;《诗论);币帛;民性 [作者简介]晁福林(1943一),男,河南省杞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2.2;K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303—7071(2O05)04-0109—07[收稿日期]2OO4一ll一28 上博简《诗论》第20号简有一段关于民性问题 的重要论析,可以从中窥见儒家民性观的发展脉络 和儒家社会理论的若干特点.可惜的是,这段论析所 评《诗》篇名称适缺,给相关研究带来颇大影响.今先 从拟补篇名开始,进而探讨孑L子的民性观. 一 ,《诗论》第2o号简所缺《诗》篇名称的拟补 上博简《诗论》第20号简前后两端皆残,但残去内 容并不太多,简文主体部分尚保存较好,其前半内容 是: …… 币帛之不可遥(去)也.民眚(性)古 (固)然.其隐志必又(有)以俞(喻)也,其言又 (有)所载而句(后)内(纳).或前之而句(后)交, 人不可粗也. 《诗论》简文在对于《诗》的某篇进行比较详细地 分析时,常用的句式是吾以某篇得某某也,如本简谓 吾以《折(杖)杜》得雀(截)服……,这类句式还见于 《孔丛子?记义》记孔子论《诗》的一段话,如其中谓吾 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等等.《诗论》 第l6简的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眚(性)古(固) 然,与本简尤相近;特别是本章亦有民眚(性)古 (固)然一语,更是如出一辙.第l6简的这种句式,可 以作为本简拟补的依据. 这里应当说明一下,所以在币帛之前,当拟补 吾以某某篇得(见)几字.之所以拟补见(或 得)字,是因为其文意与《孔丛子?记义》的那段话相 似: 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日:吾于《周 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 妇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澳》见学之可以为君子 也.于《考檠》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于《木瓜》 见包且之礼行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 《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于《伐檀》见贤 者之先事后食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 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于《七月》见豳公 之所造周也.于《东山》见周公之先公而后私也. 于《狼跋》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于《鹿鸣》 见君臣之有礼也.于《彤弓》见有功之必报也.于 《羔羊》见善政之有应也.于《节南山》见忠臣之 忧世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四月》 见孝子之思祭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 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 这段话记载孑L子沦析二十多首诗,句式皆为吾於某某 见……,而上博简《诗论》这类句式常用得字而不用 见字.愚以为得与见两字之意本相通,得为心 中所见,犹今语之心得,亦含有见意;见,则为目所 看见,亦含有得意.所见即所得,所得亦即所见.简 文和《记义》中这两个字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由今语 看,简文币帛之不可造(去)也之前拟补见字较通 顺,但依简文之例,则当补得字.我们知道了见,得 两字的关系,就可以明白,这里依文意所补之得字与 《记义》篇语之见字,是一致的,并无大的区别. 至于简文此处所拟补的篇名,诸家认为当即《木 瓜》一篇.笔者觉得此处尚可再研究. 《木瓜》一篇主旨是对于那些工于心计的小人之类 的揭露,并非讲正常的通过馈赠币帛来进行的礼仪交 往.王夫之曾经揭示出《木瓜》诗的真正含意.他说: 《木瓜》得以为厚乎?以《木瓜》为厚,而人道之薄亟 IO9 河北学刊2005?4 矣!厚施而薄偿之,有余怀焉;薄施而厚偿之,有余矜 焉.故以琼琚絮木瓜,而木瓜之薄见矣;以木瓜絮琼 琚,而琼琚之厚足以矜矣.见薄于彼,见厚于此,早已 挟匪报之心而责其后.故天下之工于用薄者,未有不 姑用其厚者也.而又从而矜之,日匪报也,永以为好 也,报之量则已逾矣.……恶仍之而无嫌,聊以塞夫 Jx~_l=l,则琼琚之用,持天下而反操其左契,险矣!此 处所提到的左契,犹左券,指债权人所持的契券. 这里意指《木瓜》报以琼琚者,非是友好为报,而是图谋 取得如债权人般的优越地位而稳操胜券.这个说法一 反传统的认识,指出《木瓜》所表现的并非忠厚之意

文档评论(0)

新起点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