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残卷引《礼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玉篇》残卷引《礼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篇》残卷引《礼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Web/Show/3171 PAGE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19日 發佈日期:2017年11月19日 頁碼: PAGE 1/ NUMPAGES 32 原本《玉篇》殘卷引《禮記》管窺 (首發) 胡智雄 (南京師範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 【摘要】:本文將以原本《玉篇》殘卷引《禮記》中語句及鄭玄注為中心,通過其與傳世文獻阮刻本《十三經注疏》中《禮記正義》部分進行對校。並參考其他文獻,就寫本與傳世文本的差異、俗訛字等現象進行粗淺研究,從而對原本《玉篇》引《禮記》部分的面貌有大致的瞭解。 【關鍵字】:原本《玉篇》;《禮記》;鄭玄《禮記》注;校錄 一,概述 (一)原本《玉篇》整體面貌 《玉篇》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楷書字典,成書於梁武帝大同九年(543),作者為顧野王。顧野王,吳郡吳人,字希馮,生於梁天監十八年(519),卒於陳太建十三年(581),在梁曾任太學博士,入陳後任國子博士、黃門侍郎及光祿卿。顧野王一生著作頗豐,其所撰除《玉篇》三十卷之外,還包括《輿地志》三十卷、《符瑞圖》三十卷、《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十卷、《國史紀傳》二百卷等。 顧氏著作流傳至今者,唯有《玉篇》 《輿地志》有清學者王謨於《太平御覽》中輯出一卷。 《輿地志》有清學者王謨於《太平御覽》中輯出一卷。 原本《玉篇》,是指唐代孫強增字前的抄本,亡佚已久。清光緒年間,黎庶昌出使日本,楊守敬隨行,二人在日本發現原本《玉篇》殘卷,遂刊入《古逸叢書》。原本《玉篇》殘卷有多種影印本,值得相互比勘和對校 蘇芃:《原本〈玉篇〉殘卷國內影印本述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04期,對國內的幾種影印本做了介紹,以及對於其優劣異同做了分析比較。 蘇芃:《原本〈玉篇〉殘卷國內影印本述評》,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04期,對國內的幾種影印本做了介紹,以及對於其優劣異同做了分析比較。 (二)關於原本《玉篇》引書的研究狀況 原本《玉篇》與傳世的宋本《玉篇》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就在於原本《玉篇》保留有大量的書證和顧野王的按語。這些書證、按語引經據典,保留了大量魏晉南北朝之前的文獻,保存了大量的逸文,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對於原本《玉篇》引書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章及著作可查。如胡吉宣先生的《玉篇引書考異》 胡吉宣:《玉篇》引書考異,《中華文史論叢》增刊,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上),1982,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6-140頁。,就對於原本《玉篇》、《大廣益會玉篇》中引《周易》、《毛詩》、《尚書》等群書與傳世文獻的差異進行了考辨,其中“禮記” 胡吉宣:《玉篇》引書考異,《中華文史論叢》增刊,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上),1982,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6-140頁。 原本言部“譆”引《禮記》:“夫子曰:‘譆,其甚矣’。” 吉宣案:今《檀弓》作“嘻”,嘻為歡悅;譆為悲痛,其義迥別。《玉篇》又引鄭玄曰:“譆,悲恨之聲也。”《說文》:“哀痛也。”歡和之譆為嘻字。 原本糸部綣下引《禮記》云:“綣綣服膺。”又引曰:“今夫一綣石之多。”又引曰:“綣豚行,不舉足。” 吉宣案:第一句為《中庸》文,今本作“拳拳”;次句亦《中庸》文,今作“卷石”;第三句為《玉藻》文,今作“犬”;并與六朝本異。 原本糸部“緣”下引《禮記》:“明王以相緣也。”鄭玄曰:“緣猶因襲也。” 吉宣案:今《樂記》緣作“沿”。鄭注:“沿猶因述也。” 本文便試圖在胡吉宣先生的基礎之上,繼續對原本《玉篇》中引《禮記》的部分進行粗淺的考校。對於傳世文獻的選擇,因阮刻《十三經注疏》所勘版本眾多,較為精善,故選此本與原本《玉篇》進行比較。下文引用阮刻《禮記正義》時,用“今本”二字代替。 二,校錄 筆者校出的原本《玉篇》引《禮記》及鄭注語句分部於106個字頭之下,其中不包含上文所提到胡吉宣先生所列的4條。其中大部分包含在“言”部之中。從所引《禮記》語句來看,各篇皆有涉及,其中以《曲禮》、《檀弓》、《王制》、《樂記》被徵引次數最多。同一字條之下,所引《禮記》條數從一至三不等。從徵引方式來看,有直接徵引,也有對於較長語句的節引現象。另外,還有一處引《周禮》句,筆者認為是誤引。 在校勘過程中,筆者發現的原本《玉篇》所引語句與今本《禮記》中的語句的不同包括: 1,占比最大的是異文,最多的情況是所使用的字的寫法有異,其不同又包括三大類:(1)《玉篇》所引多使用俗字,而今本多使用正體字;並且這些俗體字中,有部分成為後來漢字簡化後的簡體字;(2)兩本相校,有不少通假情況,於古籍中都可找出同例。 2,《玉篇》本中,有不同篇目中同一個字,正體、俗體混用的情況,如“無”與“无”混用的現象。 3,句末語氣詞的使用習慣不同: 《玉篇》本和今本相比較,往往不用“也”字;《玉篇》本用“也”,而今本對應處往往用“矣

文档评论(0)

shiyougui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