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网络词汇构词的的特点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词汇构词的的特点分析

网络词汇构词的的特点分析   摘 要:汉语如何规范使用一直是汉语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汉语的规范使用又面临着网络语言的挑战。以网络语言中的网络词汇为研究对象,从语音、形式以及语义三个层面讨论了网络词汇的构词模式(本文概括为借音、取形及提义),进一步探讨了这类词汇的构词特点。研究发现,语音改变仍是主要的构词方式,以满足语言的诙谐功能;从形式上来看类型较多,交叉使用情况普遍,同时还产生了新的构词语素;语义和语法范畴有所改变,网络词汇还具有反转构词能力,即“英文化”。对于网络词汇的产生及传播,要正视它的存在,主动了解这类词汇的特点,并为语言规范提供支持。   关键词: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 构词   一、引言   随着网络不断普及,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网络语言以一种超乎语言研究者想象的速度发展及扩散。当人们还沉浸在使用某一个网络流行词语的时候,又有一批新词悄然进入大众视野。在网络语言进入到汉语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后,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了激烈地讨论。赵玉英(2003)主要讨论了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特征;周日安(2003)认为要评价和规范网络语言,首先要认识网络语言;邹立志(2007)主要谈到了网络语言对汉语系统的冲击,对语言规范的冲击;王宇衡(2011)从语音、词汇、语义方面讨论了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然而无论谈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还是网络语言带来的语言规范问题,都必然要涉及一个方面,即网络词汇。施春宏(2010)将网络词汇分为谐音词、复合词、变音词、析字词、析词别解词、重叠词、外来词以及方言词。可以说,目前学界对网络词汇的讨论紧紧围绕语音、形式、语义展开。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来讨论网络词汇的构词特点,并分别概括为“借音、取形、提义”。   二、网络词汇构词模式   (一)借音   施春宏(2010)、张亚婷(2014)、赵华伦(2006)都谈到了语音层面上的网络构词。我们可以发现音变是网络词汇构词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这类构词方式在语音上又有不同的表现,下面进行详细讨论。   1.谐音音译。例如,“肿么了”指的是“怎么了”,“有木有”指的是“有没有”,“骚年”指的是“少年”,“稀饭”指的是“喜欢”,“大虾”指的是“大侠”(在某一方面很有优秀的人)。这种谐音方式通常是改变汉语原来词语中的某一个语素进行构词,如“肿么了”是改变了汉语语素“怎”,“有木有”改变了汉语语素“没”。有的词则是在方言的影响下进一步发生音变,比如网络词“童鞋”指的是汉语词语“同学”,但是在有的方言中“鞋”的发音类似于“孩”,所以“童鞋”则音变成了“童孩”的发音。   2.拟声词。如流行的网络词语“么么哒”,源于模仿亲吻的声音;“咪咪”则是模仿猫叫的声音,用来指对猫的爱称。类似的还有“555”(表示哭声)和“吼吼”(语气词)。(左海霞,姚喜明,2006)   3.音译外来词。网络语言吸收了某些外来词的语音进行构词,比如来自日语的“何(なに)”(什么)变成了网络语言中的“纳尼”,日语的“かわいい”(可爱)成了网络语言中的“卡哇伊”。英语中的“not at all”进入网络语言之后成为“闹他套”,英语单词“at”音译成为“艾特”,韩语单词“??”(女子称呼“哥哥”)则音译成为“欧巴”,韩语单词“???”(语气词)音译成“思密达”。   4.吸收方言词汇。由于网络社区中的网民来自不同方言区,为便于沟通,通常会用普通话来转读方言词汇,并且这部分词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比如用“虾米”音译闽南语的“什么”,“墨迹”音译东北方言中的“办事不利索”,“银”②是北方方言中的“人”的语音形式,“捉急”是江苏地区的方言“着急”的音译词。   5.语音压缩,如“不要”压缩语音后变成了网络词语“表”,“酱紫”指的是“这样子”,而“酿紫”指的是“那样子”。   (二)取形   在网络语言中,词汇的构成形式也是较为“混乱”的,有的是由单一形式构成的,有的则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产物。   1.纯符号型。如聊天中的表情符号:“:-)”表示微笑,“⊙_⊙”表示惊讶,“?s?n?t”表示悲伤。   2.纯字母型。有英语词汇首字母缩写,如“BF”(boyfriend)和“GF”(girlfriend);也有汉语拼音缩写,如“BT”(“变态”),NND(“奶奶的”),TMD(“他妈的”)。   3.纯数字型。如“520”(我爱你),“88”(拜拜)。这类数字型网络语言的使用比较广泛。   4.借入外文词素。如“玩high了”中的“high”(指玩得非常高兴),“Out了”中的“out”(淘汰)和“摆pose”中的“pose”(姿势)。上述这些外文词素都是自由词素,当然还有非自由词素被借入,如英语的“-ing”进入网络语言后产生的“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