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与王夫之关于情景关系之辨析以《文心雕龙物色》篇为契机.docVIP

刘勰与王夫之关于情景关系之辨析以《文心雕龙物色》篇为契机.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勰与王夫之关于情景关系之辨析以《文心雕龙物色》篇为契机

刘勰与王夫之关于情景关系之辨析——以《文心雕龙·物色》篇为契机 语文学刊2009年第4期 刘勰与王夫之关于情景关系之辨析 以《文心雕龙?物色》篇为契机 .召P艳芹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文心雕龙》是产生于南朝时期的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论巨着,其中包含的许多文学理论观点时 后来中国文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第四十六《物色》篇及其他篇中关于心与物,情与物的关系和明 清之际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王夫之的情景融合说做以比较,发现二者的观点中相似之处很多,二者是承传与发展 的关系. [关键词]《物色》;情景融合;意境;承传;发展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4—007l一03 一 篇优秀的诗作,必然做到了情和景的完美融 合和,虚与实的恰到好处的结合,也就必然能够产生 意境.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写过意境 的特征其一就是情景交融.唐朝诗人王昌龄在论诗 的专着《诗格》中提到过,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 情境,三日意境.意境顾名思义是意和景的融二为 一 ,从具体的意义层面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 现的那种情景融合,虚实相生,活跃着无限生命力的 回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说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 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意象体系,它是 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明清之际 着名的文论家王夫之有一套完善的意境说,而其对 情景交融的意境说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刘勰的《文心 雕龙》:《物色》篇中写了心与物的关系,《明诗》, 《诠诗》篇讲情与物的关系,实际上都是关于创作论 中关于情景交融的思想渊源. 一 ,刘勰对情景关系的论述与阐发 (一)景物引起其情思,即触景生情 刘勰在《物色》开篇用精彩流畅,文采飞扬的语 言这样写道: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 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 四时之动物深亦.若夫硅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 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眷,悦豫之情 畅;滔滔孟夏,沓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 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 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 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冷的天气使人心情沉 闷,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四季变幻,万物会有 所,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化.一年四季不同的岁时,就 会有不同的景色,风貌各异,那么作家的感情随着景 色的不同而变化,文章或语言也就适应感情表现的 需要而应运而生.这里刘勰开篇就点出情, 物,辞之间的关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但 从情与物的这个层面看来,也就产生这样的思想:作 家的感情是受景物影响的,即景物引起情思或触景 生情.因此,情和景的交融就成为文章描述自然的 一 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这正是诗学创作中一个非 常重要的原理. (二)缘情写景,即把作者的心情附加于景物之 中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 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 与心而徘徊.——《物色》 他认为诗三百篇的作者是被外物感动,受到大 自然的感召而创作的,其特点在于联类不穷,亦 即通过联想,类比,比兴等手法,使自己的情与自然 的景象互生发,从而达到与大自然的交融统一;所谓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全身心地拥抱 大自然,与大自然合二为一,无论描写外物的气象和 形貌,还是修饰语言的声律和辞采.都应该随物宛 转,与心而徘徊,随物宛转中有情在,与心 [作者简介]邵艳芹,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 7l一 吉又观止邵艳芹/刘勰与王夫之关于情景关系之辨析 徘徊中也有物在.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同 时,更要在心中反复推敲,把自己的情感,心情加到 外物中去,这正是写景的人在表露情感时,必须有 所寄藉.被寄藉的东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 寄藉上去之后,就变做了活的,也就是做到了情景交 融了.正因为《诗经》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所以 里面描绘自然的经验就足以借鉴了.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 杲为出日之容,漶濂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乌 之声,唼唼学虫之韵;皎日,略星,一言穷 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 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诗经》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非常准确,更好 的传达了诗人的独特心境,较好地做到情和景的交 融,如依依既描写了杨柳婀娜多姿的外貌,有表 达作者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刘勰拿《诗经》作为 正,称赞《诗经》的写作情貌无遗,甚至把《诗 经》,《离骚》的成功提高到了江山之助的认识.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 山之助乎!——《物色》 (三)写景时不能无情,否则如印之印泥, 有形而无神 《物色》并非探讨自然与文学关系的

文档评论(0)

133****90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