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和入厕误用研究.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厕和入厕误用研究

如厕和入厕误用研究   当下,“入厕”和“如厕”时常出现在公厕标语或媒体报道中,如“文明入厕”“如厕后请冲水”等。受用字习惯和出现频率的影响,当看到“如厕”时,总会有人不自觉地将其视作错别字,并认为此处当是“入厕”。虽然高山水在《是“如厕”还是“入厕”》(2014)中已经指出表达“上厕所”之义时,还是用“如厕”为好,但是为什么是“如厕”而非“入厕”,两者又为何会混用呢,该文并未明确回答,而且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见,所以本文将先陈述“如厕”和“入厕”的使用现状,然后分析两者的意义,最后试着探索其混用的原因。   一、 “如厕”和“入厕”使用现状   进入公共厕所时,总能在其墙上看到如下宣传语:   (1)爱护设施,文明入厕   (2)入厕后请冲水   (3)注意个人卫生,如厕后请洗手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入厕”还是“如厕”,在上述宣传语中表达的意思都是“上厕所”,且因“入厕”一词在1993年至2004年间的报刊杂志中使用频率较高(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显示,“入厕”一词出现113次,“如厕”一词出现103次,因其中有两例是“如厕所”的简写,故暂不纳入本文的讨论之中),所以,当想表达“上厕所”的意思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入厕”。相反,当我们看到“如厕”时,会觉得有些别扭,并不自觉地将其视作错别字。问卷星的统计数据为该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注:本次问卷共有532人参与,其中中学生297人,大学生209人,中小学教师26人。)   通过对人民网出现“如厕”和“入厕”字眼的新闻检索,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现象:出现“如厕”的报道有10125篇(截止至2017年9月16日),但是出?F“入厕”的报道却只有901篇(截止至2017年9月16日)。如:   (4)朝阳广场公厕内部卫生丸、洗手液等用品一应俱全,地板干净整洁,几乎没有异味,小便池前还张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温馨提示,市民如厕环境得到了提升。(选自《南宁日报》,2017年9月7日)   (5)晚上的睡眠时间也要固定下来,幼儿应该在21点之前入睡。此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己穿脱衣服、洗手、吃饭、擦嘴、穿鞋、入厕等习惯,每个细小环节都要让孩子试一试,鼓励孩子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选自人民网?科普中国,2017年8月31日)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出现在人民网上的报道“如厕”和“入厕”仍有混用的情况,只是“入厕”的使用频率大大低于“如厕”,不到后者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相信,到底是用“如厕”还是“入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当媒体在表示“上厕所”义时,多会选择“如厕”。   二、 “如厕”和“入厕”意义探求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尔雅?释诂上》说:“如,往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女部》中说:“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伸也。”可见,“如”在古文中有“去、往”之义,如:   (6)魏氏春秋曰:小同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谓之曰:“卿见吾疏乎?”对曰:“否。”(《三国志》)   此处,“厕”当“厕所”讲,表示一个地方,“如”在其前作动词用,意为“去、往”,“如厕”在这里表示“去厕所”或“上厕所”。我们知道,古人在言语交流中特别注重文雅,讲求避忌,因此当遇到粗俗和不雅之词时,常用含有隐晦色彩的词来委婉地表达。起初,人们用“便利”“方便”“大便”等词来含蓄地表达排泄之事,但当该类词语使用范围扩大,其隐晦色彩淡化并逐渐消失之后,人们又将寻求更委婉含蓄的词来代指该事。于是,“如厕”一词便在这种情况下活跃了起来,它不表示其本义,而用以指代排泄之事,以此来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长此以往,随着使用频率提高,“如厕”一词便由短语固化为词,表示排泄之义。如:   (7)相传张奉命后,自淮来宁,一日舟泊瓜州,欲登岸如厕,以小队二百持械围护之,时人传为笑谈。(《清代野史》)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入”的解释如下:①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②参加到某种组织中,成为他的成员;③收入;④合乎;⑤入声。可见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入”都可以表示“进入”,如:   (8)尝从上入上林,贾姬在厕,野豕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前汉纪?荀悦》)   “入厕”在这里是一个动宾短语,只表示“进入厕所”,并没有表示排泄之义。那么,到底是“入厕”本身不可以表示该义,还是因为有“如厕”的存在,所以不需要“入厕”来表示类似的意思呢?这将在另文中讨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厕”可以表示其本义“去厕所”,也可以用以指代“排泄之事”,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且已经固化为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