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文学院课件西方文论史优质课件.ppt

武汉大学文学院课件西方文论史优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大学文学院课件西方文论史优质课件

个被给定‘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这就是说,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 他对于历史和传统的讨论正是在对Erfahrung的分析中进行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 “经验” 为生命提供了一个基点,使得人们能够以诠释学的方式——“问与答的对话”——来沟通与他人、与历史过去的联系。这种沟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或增加信息,更多地是为了拓宽视野,了解人自身的有限性和历史文化的未完成性,避免对于意义的“独断”。所有这些,都被伽 * 达默尔浓缩于“受历史作用的意识”这一观念之中。他认为,“受历史作用的意识”首先是一种诠释情境(situation)的意识,这一情境意识是很难获得的。因为我们总是处身于此一情境之中(它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在其中我们对于效果历史的反思却永远只能处于未完成状态。之所以不能完成,不是因为反思的程度不够,而是我们作为历史存在的本质决定我们 * 关于自身的知识永远是不完满的。所有历史的存在都是有限度的,它的诠释情境也受制于一定的“视界”(horizon)。视界则是由变动不居的偏见塑造的。它自身也不断形成、不断改变,现在的视界造就于过去的视界,反之亦然。理解总是多重不同时空中的视界的相互遭遇和相 * 互融合,真理与方法.英文版.306而这种遭遇和融合的产生正是“受历史作用的意识”的根本任务(尽管永无完结之日)。如上所述,“经验”为之提供基础。诠释学的经验总是关涉着“传统”,而传统——在伽氏看来——是“语言”。 * 语言象一个“你”(Thou),“你”向我们呈现自己,与我们发生关系,却不是我们的(认识)“对象”。传统正如对谈中的一个“派对”(partner),我们与它构成对话关系(我-你关系),这种关系服从于“问与答的逻辑”。伽达默尔认为,一个历史文本之所以变成了诠释的(不是“认识的”)对象,乃是因为诠释者向它 * 提出了问题。理解一部文本就是理解向它提出的问题,“问题的视界”决定了文本的意味。或者说,理解是问与答的辩证法,这种在诠释学的经验里打开的辩证法反过来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陈述何为“受历史作用的意识”,因为它使得理解象会谈中你来我往的对话关系。 * 如斯塔洛宾斯基在《孟德斯鸠的自白》(1953)中指出:孟德斯鸠作品的风格或认识模式见于其“时断时续的进展”中,见于其“超越可预见的联系的方法”中,而赋予始料未及者以逻辑效果的尊严,给予严密的演绎以出乎意料的魅力。 * 二是 文学作品表现的意识内容(世界、事件、他人、自我)的经验模式。如保罗·布洛德柯柏在《伊什梅尔的白色世界:对〈大白鲸〉的现象学阐释》(1965)中指出,《大白鲸》的世界是由对象的中心词语和叙述方式。希利斯·米勒在《查尔斯·狄更斯:他的小说世界》(1958)一书的引言中指出:“一个作家弥漫着的风格特征,他的常用的词汇和意象、他独特的节拍、音调,对于他来说是个人所独具的东西,恰如他的面孔,他的姿态为其所独有一样。他的风格即在世界上的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被赋予了一种语言的形式而不可重复、不可替代。” * 日内瓦学派还认为,当批评家从一部作品过渡到另一部,探寻着每一部作品的本体结构时,他就会发现一些潜在的经验模式频繁地重复出来,贯穿于作者全部作品的始终。如“水”的意象作为“自省和沉思的企图”,反复出现在司汤达的《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等作品中,并且凝聚形成了这两部小说的体验世界,它影响着对法布里斯和于连的刻画。 * 此外,日内瓦学派区分“内在”批评与“外在批评”在实践上的巨大差别,强调以一种“居中性”态度去进行描述作者意识经验的“内在”批评,从而“直观”到作者的意向性意识、潜在的经验模式。 * 需要简要指出的是,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实践乃至整个现象学哲学和现象学文论,以其方法的新颖和视角的独到,“切中”了文学接受和审美经验的特性,特别是与重直觉、重感悟的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曲径通幽之妙。因而,一些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和港台学人,如叶维廉、郑树森、徐复观等,都不约而同地把现象学同老庄哲学及禅宗联系起来, * 用以解释中国山水诗和古代文论,特别是用以开展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有些大陆学者也在开始作这方面的尝试。我们认为,现象学很可能将成为沟通中西文论、重建文学感性之学的桥梁或触媒,当然,这需要众多学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要警惕盲目比附的陷阱。 * 诠释学 一 方法论诠释学 19世纪,在施莱尔马赫完成由“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之前,诠释学的主要命题业已提出,如康德已提出“诠释的循环”,并且认为“诠释者可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本文”,再如施氏的老师阿斯特曾提出过理解具有历史、文法、精神三种形式, 要求以重建古代典籍背后的“精神”为理解的最终鹄的,等等,都对施氏的诠释学理念具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