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上官登铭文地役字.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释上官登铭文地役字

释上官登铭文的“役”字 (首发) 刘洪涛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内容提要:晋系上官登铭文有一个旧释为“”的字,根据战国竹简资料,本文认为应改释为“(役)”。晋系文字还有一个旧释为“”的字,本文认为也应改释为“(役)”。 关键词:上官登铭;晋系文字;役 《殷周金文集成》9.4688号著录的战国晋系上官登铭文,有下揭之字(下文用a表示): 一般把a释为“”,认为是“赴”字的异体[1],或释为“府”[2],皆非是。 我们认为,a与战国竹简中的下引之字是一字的异体(下文用b表示):  郭店竹简《五行》45号  上博竹简《容成氏》16号  上博竹简《容成氏》3号  上博竹简《孔子见季桓子》26号  清华竹简《耆夜》10号 从字形来看,a与b的第二、三、四三形最为接近,只要把前者右上所从的曲笔拉直,就会变成后者。古文字“盤”所从“殳”的形体演变与此相似:  《集成》10173  《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第34页 因此,说a、b为一字之异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战国竹简中的b,相当于“役”字。郭店竹简《五行》的文例为“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b也”,整理者依形隶定,并说:“b,帛书本作‘役’。”[3] 按整理者所说的帛书本,是指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二者属于同一篇文献的不同传本[4]。通过对读,可以知道b相当于“役”字。上博竹简《容成氏》的文例分别为“疠b不至,妖祥不行”、“使b百官而月青之”,整理者释为“役”,并把前者读为“疫”[5]。清华竹简《耆夜》的文例为“蟋蟀在堂,b车其行”,今本《诗·唐风·蟋蟀》与b对应的字作“役”。整理者释为“”,指出此为《五行》、《容成氏》之字的异体[6]。上博竹简《孔子见季桓子》的文例为“(夫子)仰天而叹曰:b!不奉□,不味酒肉”,整理者缺释[7]。从字形来看,无疑也是“役”字。疑应读为“”,是句首语气词[8]。《方言》卷十:“欸、,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又作“”。《列子·黄帝》“仲尼曰:!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殷敬顺《释文》:“,音衣,与譩同,叹声也。”但是关于b的构形,诸家有不同意见。b左旁从“辵”,“辵”、“彳”二旁古通。李家浩先生认为右旁是“攴”字的异体,“攴”、“殳”二旁在古文字中可以通用,所以b是“役”字的异体[9]。袁国华先生认为b应释为“”,右旁是“度”字,从“又”从“石”省,假借为“役”[10]。赵平安先生认为b右旁作从“又”持“?”,是役使之“役”的表意初文[11]。我们认为,b的右旁既不是“攴”或“度”,也不是役使之“役”的表意初文,而就是“殳”字的异体。先来看古文字“殳”的几个特殊写法:  上博《民之父母》9号“败”  上博《孔子见季桓子》14号“?”  葛陵楚简甲三322号“?”  《集成》10165“般” 古文字“殳”的上部本作一竖笔加一弯笔,由于屈曲圆转的弯笔不易书写,遂简化变为折角形的弯笔,或又笔画断开,遂变成上引四字所从“殳”的写法了。上官登铭文a的右旁跟上引葛陵楚简“?”字和《集成》10165“般”字所从之“殳”字形十分相近,应该也是“殳”字。上文所引两个“盤”字所从的“殳”与a的右旁亦形近,只是前者省掉一横而已。b的右旁是a的右旁笔画进一步拉直的结果。因此,a与b都应释为“”,是“役”字的异体。 上官登铭文计两行22字,现在按照我们的理解释写于下: 富子之上官隻(获)之画□(登)十,台(以)为大(役)之从(登),莫其居。 “大役之从”是上官登的用途。“”应读为“登”,是上官登的自名。《诗?大雅?生民》“卬成于豆,于豆于登”,毛传:“木曰豆,瓦曰登。”[12]金文中常见“从+器物名”的结构,如“从鐘”、“从鼎”、“从簋”、“从壶”、“从彝”等[13],表示器物是用来随行的。铭文“从登”的结构与之相同,“从”字也应该是随从之意。“大役”一词文献习见。《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郑玄注:“大役,筑城邑也。”《庄子·人间世》“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成玄英疏:“国家有重大徭役,为有痼疾,故不受其功程者也。”此指大型的徭役。《国语·晋语五》“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韦昭注:“役,事也。”此指战争。因此,“大役之从登”指的是服徭役或服兵役所携带的铜器登。 最后来谈谈晋系文字中另外一个应该释为“(役)”的字。这个字见于以下古文字资料(下文用c表示):  《集成》11676  《集成》11686  《集成》11506  《保利藏金》第273页  《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第261页   《玺汇》2619 徐在国先生、李学勤先生把c释为“”,分析为从“辵”、“(攻)”声,读为“工”[14];董珊先生、汤志彪先生释为“”,认为是“下”字的繁体[15]。按c与a字形十分相近,唯最上一笔作横画,与a最上一笔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