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代汽车钢生产技术
第三代汽车钢工业生产技术 汽车的轻量化与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图1汽车自重与CO2排放和燃油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汽车自重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耗油量也增加),使得汽车向轻量化的方向发展 汽车钢的高安全与高强度汽车钢 图2美国提出了针对汽车的五星级的安全标准要求,对侧碰和正碰都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提高汽车用钢的强度 我国钢铁产量与汽车产量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粗钢产量在2010年已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50%,汽车总产量也达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1800多万量)。十二五期间是我国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由大转强的关键时期,因而新型汽车钢的研发将是其中的一个突破点。 汽车钢发展现状 力学性能及成分 优点(解决问题) 缺点(未解决问题) 第一代钢 Rm:200-1600MPa Rm*A: 10-20GPa% (TRIP:15-25GPa%) 合金总量≤3wt% 高强度 工业化/经济性好, 工艺性能好 强塑积低(15GPa%) 高强度时:成形难(工艺补充),碰撞吸能差 第二代钢 Rm:700-1200MPa Rm*A: 45-65GPa% 合金总量≈30wt% 高强塑积 碰撞吸能好,成形性好,减重效果明显 工业化难/经济性差 工艺性能差 使用受限 第三代钢 ? 工业化/经济好/高强塑积(成形/吸能)/工艺性好 仅限概念提出 未见结果报道 国际上提出的第三代汽车用钢的概念 第三代汽车钢就是高强与高塑性结合的钢 第三代汽车钢是低成本高性能的钢 第三代汽车钢应该是低成本高强度和高塑性的汽车用钢,其强塑积应该RmxA不小于30GPa% 第三代汽车钢的研发思路 第三代汽车钢应该具备的组织为BCC+FCC的双相组织 低成本高强高塑第三代汽车钢的研发目标及设计 目标: (1)低成本 (2) Rm*A30GPa%((1)Rm~1GPa, A30%(2)Rm~1.5GPa,A20%) Alloying design(C-Mn) -----低成本 Rm*A30GPa%(( 钢研总院研发以C/Mn为主要化学成分的第三代汽车用钢 第三代汽车钢的热处理工艺选择 Upward heat treatment (ART-annealing) and downward heat treatment (Austempering) named after the origin of the retained austenite *ART-annealing: Austenite reverted transformation by means of annealing 两种获得奥氏体相的技术 1.逆转变奥氏体技术(ART-annealing)(逆相变技术:A从无到有) 2.淬火配分技术(QP processing)(正相变技术:A原来就有) 逆相变得到的中锰钢超细双相结构) TG5:650℃*6h TG4:675℃*3h TG5:650℃*6h Microstructure examined by optical microscopy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ed by SEM 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分析的经逆相变处理的中锰钢的微观组织结构 (a)1m-4.5 (b) 5m-8.4 (c)30-18.3 (d)1h-22.5 (e) 6h-30.9 (f) 12h-33.7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s a function of ART-annealing time 逆相变退火时间对中锰钢的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奥氏体量逐步增多达到了33.7% Microstructure-Ultrafine (sub)grain and high thermal stability examined by TEM/EDS ART-annealed at 650OC with 6hrs 1.Stable lamellar structure-high thermal stability 2.Developed austenite in between martensitic lath 3.Strong Mn-concentration in austenite Microstructure-Ultrafine (sub)grain and high thermal stability examined by TEM/EDS ART-annealed at 650OC with 12hrs) 1.Stable lamellar st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