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新罗村、杨家堂村为例 摘要: 自然村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历史的沉淀。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自然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高山移民村新罗村与“最美古村落”杨家堂村为例,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比其他在“建设美丽新农村”浪潮中大片消亡、剧烈变革的自然村落,对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自然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山移民、新罗村、杨家堂村、建筑维护、美丽新农村 1.前言 1.1实践主题 本次实践以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课题,高山移民村中迁移与村落文化、经济形态的剧烈冲突,使得其发展与保护的现状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该问题的实质,而杨家堂村作为古村落保护的典型,其保护模式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其保护中遇到的困难亦具有高度代表性。 1.2时间及地点 本次实践由团队成员兵分两路,于8月10日至15日分别在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与丽水市松阳县展开。 1.3实践背景 自然村落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某处自然环境中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也面临着迁移和改建种种的变革。自然村落该如何在社会大发展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发展和突破?中国的自然村落该何去何从高山移民村是指在政策帮扶下整体迁移至集镇区地处偏远高山的自然村落。高山移民作为一项扶贫政策自2002年后在浙江广为推行。而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对村落原有文化开展保护,如何开发和利用村落旧址,则是轰轰烈烈移民后各村面临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在习总书记“建设美丽新农村”口号的带领下,浙江的自然村落正处于高速发展与改革时期。各地开始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尝试,或奇葩或朴素的或奇妙的“美丽”火焰在浙江各地跳动。 2.1.1新罗村简介 2008年整体迁移至横溪上沈村,2013年9月老屋基村和乌岩头村并入新罗。全村区域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3亩,山林22118亩。现有农户220户,人口756,党员50人。2014年集体经济总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89元。 2.1.2新罗村的历史 2.1.2.1红色记忆 新罗村先人于清乾隆年间迁入今天的新罗村旧址。 新罗村拥有浓厚的红色背景。1929年10月,新罗便建立了党支部。这里曾诞生了仙居县第一支农名武装“新罗打猎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仙居游击队队长金永洪也在这里土生土长。新罗是当时仙居红军活动中心区,曾三次被国民党围剿,三烧三建。艰苦卓绝的武装抗争,为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仙居人民武装斗争打下了基础。 全国解放后,新罗人在红十三军尚未正名前,一度背着“土匪窝”的黑锅,后于1986年红十三军由中共中央军委正名后平反。 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成效 第一次创业:战天斗地创大业 1985-1995 通电、修造水库、架桥、修路 兴办木珠加工厂、碾米厂等 方便交通 第二次创业:改天换地建新村 2002-2008 村落整体迁出 根本上改变了新罗村的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第三次创业:欢天喜地奔小康 2008至今 鼓励村民外出创业,安排村内居民就业 基本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第一次创业:战天斗地创大业。 1985年,新罗村先于所属乡政府通电。 高山闭塞,山路崎岖,没有电,一切碾米、榨油、磨麦都要经人力肩挑8公里山路,到镇上才能进行。 新罗通电有三大困难:其一,新罗所属溪口乡政府尚未通电,新罗无电可引,需跨乡镇引电;其二,新罗并无集体资金,架电原材料和人力费用很高;其三,跨乡镇引电,高山峻岭,仅凭人力谈何容易。 新罗村党委书记金永奇学习革命时期,号召村民集资,用三天凑到三万多元,购置了百余根电线杆,但搬运电线杆的人力费仍需两万元。在关键时刻,金永奇带领十余名党员,开始搬运千余斤重的电线杆。后村民纷纷加入搬运大军,将电通上了山。 高山上的新罗村与横溪镇曾被一条河流阻隔,为了保证前往横溪镇上学的孩子的安全,新罗村组织村民在河上架起了水泥桥. 通电通水后,村里开始兴办碾米厂、磨麦厂、榨油厂、木珠加工厂,山上的农货得以加工。电视也为山村带来了外面的消息。 1995年,新罗村先于康庄工程劈山修公路。1996年10月4日成为横溪镇第一个水泥硬化路面的山区村。 成就新罗革命时代的“天险”,现在成了新罗发展路上的拦路虎。1995年初,康庄工程(政府出资修路)尚未出台,金永奇提出修筑七公里长盘山公路到新罗的设想,但据专家估计需要投资近100万元。这对当时人均收入仅百元的新罗人简直是天文数字。 党支部做出修路决定后,村民们自发出资几十万元,平均人均1700元,党员2700元。同年4月破土开工后,省市领导送来资助款30万元。在筑路热潮中,干部党员带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