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类:人教版 第一册 《拿来主义》.docVIP

教案类:人教版 第一册 《拿来主义》.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案类:人教版 第一册 《拿来主义》.doc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艺术和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学习怎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课文前半部分,着重使学生认识到“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教学重点 课文后半部分,使学生体会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 “拿来主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写作背景、题解、理清层次、讲述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夏天到了,打开一扇窗户,在吹进新鲜空气的同时,也会飞进一些蚊子和苍蝇,同样的,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打开国门,好处多多,挑战也随之而来。面对鱼龙混杂的情况,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每位中国人应当慎重考虑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前,心忧天下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拿来主义》中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我们在第九课《纪念刘和珍君》中已详细介绍过鲁迅先生的生平与创作,请大家回顾一下,应当注意的是《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叙文,而本文是一篇杂文.写作杂文是鲁迅先生的拿手好戏,本文又是鲁迅先生杂文的代表作品. 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并企图进入我华北和中原地区,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国民党反动政府图形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对外卑躬屈膝,出卖国家主权,对内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国统区调动一切反动力量实行文化的"围剿",同学们看"预习提示"的介绍.从这里大家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对本文的中心有了一个简单的把握,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分析课文. 三 阅读课文 理清线索  1解题:"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首创的一个新鲜而独特的概念."主义"多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在我们冠之以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对文化遗产的精辟概括。要讲清楚一种“主义”,必须要从“为什么实行”和“怎样实行”两个方面论述,本文对于“拿来主义”的论述也同样具有“为什么拿来”和“怎样拿来”两大方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一分析给本文划分段落。 2: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犀利 礼尚往来 大度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 摩登 吝啬 譬如 孱头 蹩进 玄虚 3:理清线索。 第一部分(1-7)为何拿来--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和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8-9)怎样拿来--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讲解课文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讲的是为何拿来,但是课文中作者却没有具体讲“拿来”,而主要讲的是“送去主义”,为什么呢?(讨论后明确)“送去”和“拿来”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因此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树立“拿来主义”的观点,破“送去主义”破得越彻底,立“拿来主义”则立得越牢。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指读)文章从回顾历史开篇,一开始提到的是“闭关主义”,作者称这是一种“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主义,是日趋没落的清王朝妄图与世隔绝苟延残喘的愚蠢举动,因此后来会“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会“碰了一串钉子”,可见“闭关主义”不会长久,它必然会导致后来的“送去主义”,实行彻头彻尾的投降政策。 接着作者说“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一句有什么作用呢?(提问)——这一句对本文的论述范围做了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同时也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出卖国家利益,不仅是在文化上,其他的领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在这一段中鲁迅先生列举了三个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送去主义”的丑态,各是什么? (提问后明确)——A、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终不知后事如何,B、几位大师们欧洲献画,以“发扬国光”C、送梅博士苏联献艺,以催进“象征主义”。 应注意的是作者讽刺的锋芒所指并不是几位艺术家,而是直指国民党反对政府,揭露其卖国的嘴脸。国民党真是媚外有术,打着“发扬国光”的招牌,将古董、国画、京剧等“国粹”送到外国,取悦洋人,比起历届卖国政府只会一味割地赔款来,确实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第一段中有些词句具有讽刺幽默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来。——“捧”表示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挂”表示其如何卖力而又如何寒伧可笑。“发扬国光”“进步”是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而反以为荣,饱含了作者的鄙视与憎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无耻和丑陋。 2、讲述2、3、4自然段 第二段这句话用了一个“礼尚往来”的成语,言简意赅,既然有“往”--“送去主义”,就必定要有“来”--“拿来主义”。但实际呢?至今没有人讲道“拿来”,最后一个感叹号,要叹的内容很多,说明了后果的严重性 但这里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