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李白与王昌七言绝句的异同毕业论文
论李白与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异同 【内容摘要】 七言绝句形成于南北朝,至唐朝而发展至盛。在七绝的创作上,盛唐诗人李白与王昌龄绝对是千古名家。二者的创作历来为方家推崇备至。二者的七绝既有特出的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其七绝在表现内容、诗篇构造、表现意境三方面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创作个性。 【关键词】 李白 王昌龄 七绝 异同 七言绝句形成于南北朝,在初唐的时候已经基本定型和律化,但是数量不是很多,而且质量不是很高,到了盛唐才发展成熟,且诗歌的质量也相当高。施子愉先生曾就《全唐诗》存世一卷以上的诗人作品加以统计,其中统计得出的初唐与盛唐七言绝句的数量分别为77首和472首。七言绝句发展到盛唐,数量上迅速增加了,而且出现了许多的杰作。盛唐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七言绝句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贾至、王维、孟浩然、李白等等。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和朝气蓬勃的盛唐为诗人们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盛唐诗人以他们非凡的气宇、奋发进取的态度把唐诗的发展推上了高潮。在七言绝句创作方面,盛唐诗人李白和王昌龄绝对是千古名家,可谓一代宗师,备受后人的推崇: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云:七言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长。 胡应麟《诗蔽》云: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古绝技。 卢世榷《紫房馀论》云: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 王世惫《艺圃撷徐》云: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李攀龙《唐诗选》云: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 杨慎《升庵诗话》云:龙标绝句无一篇不佳。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云: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颧。 可见历来有许多评论家对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极为推崇,一些人将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做比较,企图分个优劣高下;一些人则认为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只有异同,没有优劣高下之分。胡应麟在《诗薮》认为:“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做。”叶燮在《原诗》中说:“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我们认为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异同。我们从整体上来分析二者的七言绝句的相同之处,以及他们表现内容、诗篇构造、表现意境的特点。 我们可以先简单地分类统计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以便分析。按题材分类统计如下表: ① 诗人 时事 政治 战争 边塞 宫怨 女性 写景 纪行 赠别 酬 答 其他 总计 组诗 李白 21首 1首 11首 22首 18首 11首 84首 8组 王昌龄 0首 10首 18首 1首 32首 13首 74首 8组 一、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共同之处 首先,二者的七绝反映了共同的时代风貌。李白和王昌龄都是生于繁荣昌盛的大唐盛世。在这一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称为“唐绝第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薮》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抒发了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全唐诗On“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between Li Bai and Wang Changling” 【abstract】 the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was formed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reached its heyday in Tang Dynasty. During the glorious Tang Dynasty (AD618-907), Li Bai and Wang Changling are two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ang poetry. Their works are always venerated by poetic critics. Their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not only share several outstanding common features, but also have thei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