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批评“唱同一首歌”现象与反思
电影批评“唱同一首歌”现象与反思
编者按:上海的电影批评有深厚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是全国开展影评最深入持久和最生气勃勃的“电影批评重镇”,大大小小的批评家风起云涌。然而,随着上海“电影中心”地位的逐步边缘化,他们的声音和地位也被弱化。如今,在上海电影“重振雄风”的背景下,上海电影批评家们也忍不住摩拳擦掌,本期的这组讨论是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第一次集体亮相,更多的精彩亮相在后头。
娱乐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始终没有获得健康生长的机遇。跟文学、音乐或美术等其它的艺术形态相比,电影显示出更加鲜明的工具主义特性。这种独立电影批评的缺席,直接造成了当下的电影批评要么变成了“电影广告”和“宣传文案”,一边倒的夸赞之声只不过是一场热闹的宣传策略和手段;要么变成群起而攻之的批斗场,被批的作品一短百短,要什么没什么。批评的方向如此统一,批评的口径如此一致,所有“不和谐”的声音都远远的,小小的,甚至迟迟不敢响起――然而这样就是和谐的大合唱了么?
本刊:关于电影批评“唱同一首歌”的现象,你认为这个现象普遍么?严重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杨鹏:电影批评“唱同一首歌”的现象主要存在于特定的影评人圈子里。以往的体制造就了特定的影评人圈子――这种体制既有官方政治性的、又有非官方同人性的,也存在着资本对影评人的收编(或收买)的情况。作为稀缺媒体资源的相关刊物,在早些时候主要为主旋律的阵地,而近年来又受到资本的影响。围绕正规刊物形成的影评人圈子也自然“文以类聚”。影评圈子里“唱同一首歌”的现象自然无可避免。
与此同时,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当代影评又是一个“众声喧哗”的舞台。电影的观众多样化,年轻人自然是重要的一个群体。而年轻人在无法获得传统正规媒体资源的情况下,网络媒介成为体现他们话语权的主战场。网上的博客、论坛里有海量的影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媒体赋予非职业影评人以相当充分的话语权,他们可以摆脱某些媒体版面资源的限制以及资本的影响。网上影评的写作更多为直抒胸臆,观点内容更多为立异标新,更具备了传统媒体缺乏的互动性???及时性,而且其广泛性使得影评成为更多的人参与的文化活动。
尽管非主流媒体的影评以及非职业影评活动从量上来看非常突出,但是品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导向性时常出现与主流文化相悖的情况。从这个方面来说,正规的影评媒体在发挥主流文化阵地影响的同时,应关注网上非职业影评活动,一方面取其所长,另一方面可对网上影评施加可能的影响。
张振华:上世纪80年代初,与新时期国产片的迅速复苏相呼应,我国曾有过电影批评阵地欣欣向荣的辉煌。那时上海有《电影新作》、《电影选刊》,北京有《电影创作》,长春有《电影文学》,西安有《西部电影》,广州有《银幕剧作》,成都有《电影作品》,连没有电影制片厂的贵州、南宁、无锡等地也纷纷创办《电影评介》、《电影月报》、《舞台与银幕》、《电影之友》等刊物,而且大抵辟有“理论与争鸣”、“影片评论”、“剧本评论”、“探索”、“刺梨”、“说长道短”等专栏,保持着各具特色的批评热情。在十分活跃、开放的氛围里,中国影坛先后兴起过关于“探索电影”、“娱乐片”、“西部片”和“谢晋模式”等电影理论探讨的热潮;由张暖忻、李陀一篇《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首当其冲挑起“关于电影艺术本性”的大讨论,延续了六七年,国内所有电影批评家几乎都畅抒己见,投入激烈论争,不仅直接促进了中国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的繁荣,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曾几何时,随着商品大潮遽然来临,上述电影刊物大多已销声匿迹。幸存的几家也相继改弦更辙,或大大压缩电影批评板块,或干脆取消了影评和理论性栏目,代之以“迎合大众趣味”的明星艳事、八卦新闻、拍摄花絮之类;而那份唯一颇有影响的地方性专业报纸――《文汇电影时报》,则已偃旗息鼓、黯然退场矣。于是,电影批评“唱同一首歌”的现象愈演愈烈,如法国《电影手册》、日本《电影旬报》那样个性鲜明、老而弥坚的评论型刊物,在我国也愈来愈难觅踪迹了……
阵地既已缺失,中国电影批评精神谈何重建,何来辉煌?
本刊:现在的制片厂和电影公司常常会邀请和组织批评家出席观影与研讨,他们这么做是否有“运动员兼做裁判员”的嫌疑?这种场合产生的电影批评能否客观?
龚金平:一些研讨会上的电影评论,大多比较感性,多是用文学的方式来分析影片的故事和主题,而不能对影片的叙事方式、影像风格、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价。尤其在一些出品方组织的研讨会现场,那更是一团和气,发言多是不痛不痒甚至曲意奉承的。
我曾经参加过影片《东京审判》的研讨会,各方人士都高度肯定了影片在政治上的及时性和还原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剧组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拍摄的坚韧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