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及原始社会教育(2015.3)PPT.pptVIP

第一章 前言及原始社会教育(2015.3)PPT.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前言及原始社会教育(2015.3)PPT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年11月21日 - 1881年12月17日),出生于纽约州奥罗拉,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 1877年他根据自己40年的研究、观察和搜集材料,写出了他的主要著作《古代社会》。 世界不同地区的民族都循着一致的途径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原因,归之于“人类心理一致”,共同经历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时期 生产方式 主要发明 社会关系 原始人群时代(200-5万年前)-蒙昧时代 采集 火的发明和使用 群居杂婚 母系氏族 (5万-6、7千年前)- -野蛮时代 采集、 渔猎 弓箭、网罟的发明和使用 血族群婚、“以女为君” 父系氏族 (6、7千年前-前21世纪)-野蛮时代 渔猎、畜牧、种植 制作陶器与农牧业分工 族外对偶婚 家庭出现,“父权制”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2.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古籍对原始教育的记载—— 据《韩非子·五蠹》所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尸子》载:“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山顶洞遗址出土的一条鱼上眶骨化石,据考定鱼长0.8米,这是我国氏族社会捕鱼的物证 。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尸子》又载:“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最初的狩猎只是用木棍、石块,后来改用标枪、石球,还发明了弓箭,表明了狩猎技术也在逐步提高。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白虎通》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孟子·滕文公上》也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中国教育史 主讲教授:李玉峰 南阳师范学院教科院科技楼429工作前言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三、学好中国教育史的条件 四、成绩考核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1.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 ——教育领域的专业史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2.体系框架 ●通史法,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 ①原始时期的教育 ②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③战国时期的教育 ④秦汉时期的教育 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⑥隋唐时期的教育 ⑦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⑧明代的教育 ⑨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古代时期的教育 ⑩晚清时期的教育…近代时期的教育 ⑾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 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现代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文化史法 第一,前文明时期:从猿人到大禹传子。 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轴心时代、元典时代):夏商周(前21世纪——前221年)。 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梁启超语“中国之中国”期)。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唐中叶(梁启超语“亚洲之中国”期)。 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明中叶。 第六,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梁启超语“世界之中国”期)。 (参考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领域法 □中国教育制度史和中国教育思想史。 教育制度史——文教政策、教育体制、各类学校设置、教学、管理制度、选士制度。 教育思想史——历代著名教育家,或者是教育名篇名著中的教育思想理论。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教育背景研究 即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包括教育与文明、文化的关系,这是宏观背景;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这是中观背景; 教育与选才制度的关系,这是微观背景。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教育实迹研究 这是教育史的必然内核或根本基石,也就是教育内部史研究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依性质分,主要有五种类型:官学或公立学校;私学或私立学校;书院;教会学校;殖民学校,当然还包括由实践所物化成的学制或其他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史的性质及内容框架 □教育史理论与史料研究 以中国教育史研究本身为研究对象,它包括①中国教育史学史;②中国教育史学理论;③中国教育史编纂学;④中国教育史学评论。 以中国教育史料为研究对象,它包括:①中国教育史料的辨伪;②中国教育史料的辑佚;③中国教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学;④中国教育史料的考据;⑤中国教育史史料学。 二、中国教育史的学习价值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