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与国际关系一种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视角
环境与国际关系一种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视角 [基金项目] 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理论与中国的东亚合作战略》,项目批准号:08BG5019,项目主持人:樊勇明教授。] 【内容提要】后冷战时代,随着传统的军事安全地位的相对下降,全球环境问题正渗透到国际关系领域成为许多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成为国际冲突中的一个新热点。对于全球环境问题,传统经济学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并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国际公共产品”理论进行改造和重构,提出“环境类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有关国家为了本地区的环境安全而联合起来共同生产和维护环境类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必将成为今后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 【关键词】环境 国际关系 环境类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 【作者介绍】黄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后、政治学博士后;吴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研究生。 一、环境类区域性公共产品与国际关系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大战和核战争威胁的消除,人类面临的其他威胁日益突出起来。其中,环境威胁是最严重的一个。环境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环境安全问题。所谓环境安全具体涉及八大类问题:物种灭绝加剧、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酸雨危害严重、森林锐减与水土流失、草原退化与土地荒漠化、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的随意处置与越境转移。[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1945 ? 2003)》,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461页。] 如果说内河污染、森林乱伐和生物物种灭绝等还可以看成是某个国家内部的问题,至多对周边区域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国际水域的污染、大片森林地区的沙化和某些地球生物的绝种等,其影响所及便大大超出单独的国家,使相互比邻的国家极易卷入地区性的环境纠纷之中,导致地区性局势紧张。就冲突内容而言,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纠纷和资源共享的利用纠纷两种类型。前者是指环境污染物的扩散给它国造成各种损失,引发地区性的环境纠纷。这类纠纷??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近几十年来这种争执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加。后者是指某些国家因对共享性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造成他国各种损失所出现的国家之间的争端和摩擦。[ 吕建华:“生态环境问题:国际政治经济新焦点”,《中国与世界》,2007年第9期,第32-33页。]近年来的例子有亚洲的“褐云”对南亚国家造成的危害;亚洲的酸雨;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共享的湄公河水资源利用的争端;拉丁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污染,拉丁美洲三个国家对潘塔纳尔湿地的污染;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大气和水源污染;等等。 先来看亚洲的环境问题。亚洲面临的第一个地区环境问题是“褐云”,指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一种雾霾,其75%是人为造成的。这种云的成因包括印度尼西亚的野外大火、森林大火中燃烧的动植物和化石、柴火的不完全燃烧、工业废气以及车辆尾气等。雾霾层下的南亚国家便成了“受害者”。这种外部性引发的危害包括粉尘对健康的损害(如马来西亚),以及由于光照不足导致的农业减产。褐云甚至还改变了地区的季风形态,导致印度的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西部的降雨至少减少了40%。而与此同时,其他地区如孟加拉国,却遭遇了更多的降雨和洪水。亚洲面临的第二个地区环境挑战是酸雨,主要污染源来自中国和印度,其根源是以煤为原料的火力发电站,香港、日本、朝鲜、韩国和台湾地区则是“受害者”。1990年,源自中国的污染占到日本硫沉降的37%,韩国的34%。亚洲的第三个环境类区域性公共产品是湄公河盆地。湄公河发源于中国云南省,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注入南海。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要,以上六个国家在河上不断建造大坝。其中,中国和泰国的大型水力发电站项目处于领先地位。这种发展引起河流盐度升高,破坏了河流的生态,使下游的越南和柬埔寨成了“受害者”。越南的产粮区由于缺少湄公河的灌溉而深受影响。没有了来自上游的充沛流量,越南境内的湄公河还面临着南海海水倒灌的危险。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的“饭碗”,居住在此地的1700万越南人以种粮为生,并为整个越南提供了约半数的粮食。 拉丁美洲的第一个地区污染问题是拉普拉塔河的污染。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河口提供了阿根廷80%的新鲜地表水,来自于乌拉圭、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的许多河流都在这里汇入大西洋。但这些国家的过度农作(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和森林砍伐导致河流被污染。[ “Contaminación en el Rió de La Plata,”http://www.省略/articulos/contardp.htm。]巴西向乌拉圭和巴拿马的河流中倾倒垃圾和石油。在蒙得维的亚,工业垃圾、炼油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