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话剧史(本二·下)第六讲 3.31
中国话剧史(本二·下) 第六讲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1978至今) 1966—1976 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京剧,《北京文艺》1961年1月)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汇报》1965年11月10日。 该文得出一个结论:“《海瑞罢官》并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 该文的发表及继之而来的文学艺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直接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此后十年(1966-1976)中,戏剧舞台上只剩下八个“样板戏”,还有几出 “红卫兵戏剧”(如《敢把皇帝拉下马》、《五洲风雷》),以及“阴谋戏剧”(如《盛大的节日》)等 1978-1981 歌颂老一代革命家的戏剧创作 1977 白桦《曙光》 1978-1981 苏叔阳《丹心谱》 邵冲飞等《报童》 程士荣等《西安事变》 丁一三《陈毅出山》 沙叶新[回族] 《陈毅市长》(“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方式) 《马克思秘史》《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 《扯“淡”》(《文艺报》1980年第10期)→ “戏剧危机” 八十年代的戏剧探索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诞生了一大批以艺术探索为旗帜的剧作,它们被统称为“探索戏剧”,前后持续十年之久,有人称之为“中国话剧的革新运动”。 从在革新浪潮中出现的戏剧观论争及其艺术实践本身来考察,这次运动的直接目的,乃是要突破我国话剧几十年一以贯之的以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为剧作模式,和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主义——幻觉主义演剧方法为舞台艺术创作模式的大一统局面。 探索戏剧:形式创新 《屋外有热流》(贾鸿源、马中骏,1980)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形式创新的剧目。 该剧吸取了我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对外国意识流小说和荒诞派剧作等表现手法,也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在话剧时空的自由转换、非幻觉的表演、人物深层心理的直接表现,以及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给习惯于欣赏传统写实话剧的观众带来很大的震撼。 刘树纲 《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1983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1984 ?《魔方》( 1985年,编剧:陶骏,导演:王晓鹰)的创作演出,堪称八十年代初期话剧形式创新的顶点。 “由各种样式小品组合而成的大型戏剧”,“马戏晚会式” 此戏由哑剧、音乐、舞蹈、相声等不同艺术形式构成,全剧分九个戏剧小品,每段之间没有尽然联系,全由“节目主持人”即兴评点来分割转换。 《黑洞》、《流行色》、《女大学生圆舞曲》、《广告》、《绕道而行》、《雨中曲》、《无声的幸福》、《和解》、《宇宙对话》 八十年代后继承《茶馆》风格的话剧作品 苏叔阳 《左邻右舍》,1980 李龙云 《有这样一个小院》,1978 《小井胡同》,1980 《万家灯火》,2002 何冀平 《天下第一楼》,1988 郑天玮 《古玩》,1997 先锋戏剧 牟森 蛙实验剧团;戏剧车间 《大神布朗》(导演,1989)? 《彼岸·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导演,1993)? 《零档案》(编导,1994)? 《与艾滋有关》(编导,1994)? 孟京辉 导演作品: 《秃头歌女》(1991) 《等待戈多》(1991) 《思凡》(1992) 《阳台》(1993) 《我爱XXX》(1994) 《放下你的鞭子·沃依采克》(1995) 《阿Q同志》(1996) 《爱情蚂蚁》(1997) 《坏话一条街》(1998)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1998) 《恋爱的犀牛》(1999) 《盗版浮士德》(1999) * * 第六讲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1978至今) 第六讲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1978至今) 高行健 高行健热衷于戏剧探索,1982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他创作的话剧《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引起不小争议,也引发一场小剧场戏剧探索的思潮。此后,他创作的话剧《车站》、《野人》 ,也产生同样效果。 《车站》模仿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贝克特),虽然在戏剧界产生一定回响,但由于“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与该剧传达的哲学和美学意味相差甚远”,观众寥寥无几,在中国演出的场次不多。 《绝对信号》,《十月》1982年第5期 《车站》,《十月》1983年第3期 《野人》,《十月》1985年第2期 《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从事翻译工作。1970年下放,1975年回京,1979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翻译陪同巴金出访法国。 1981年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 1987年应联邦德国莫拉特艺术研究所邀请赴德艺术创作,转而居留巴黎。 2000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在的剧作大量吸收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