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型材挤压模具设计及维修.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铝合金型材挤压模具设计及维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三孔入料—圆管料型适合三孔入料, 以减少外观的合模线。 c)四孔入料—方管料型 适合四孔入料,造成 合模线移往边角,使 四个平面更加美观。 d)五孔入料—大/厚圆管料型 适合增为五孔入料,以增加铝流的 稳定性,因每一孔的影响度只有1/5。 e)六孔入料—大/宽长管料型 适合增为六孔入料,要点是加大左右流料孔,促使铝料流往 两侧;若设计成四孔则上下两孔势必太大,加上直接贯料的 加成效果,易造成两侧无法跟上出料而塞模。 NG OK f)多孔规则及不规则入料 不管料型如何奇形怪状,总以其流量分配为首要思考方向; 不规则的流料孔还是为了出料的整体协调性。 ※ 万变不离其宗:配合料型,适孔适量 合模线的产生 铝流通过分流桥后,会在母模的存料室进行溶合,然后挤出成型 因此在分流桥部位的铝流,会因较慢溶合而形成合模线。 溶合处 合模痕迹 溶合不良产生裂口 1-5)调整流速及改变流向 为了要更准确地掌控铝流,会使用阻流角/促流角的设计技巧 ,达到减缓/加速的效果。 a)增加阻流角的深度,以扰流来达到减缓铝流的效果 b)促流角的作用即扩口设计,以增加铝流量达到加速的作用 正常设计 阻流角设计 促流角设计 1-6)调整流料孔深度的影响 在模具优化设计时,可以运用调整流料孔深度达到以下目的: a)流料孔越深,则公模头强度越佳,但摩擦时间加长压力增大 b)流料孔越短,则压力越轻,但公模头强度变差容易塌陷断裂 c)减轻压力是为了快速挤出增加产能;增加模具强度是要提高 使用寿命。 d)若无法取得设计平衡 可以稍偏向模具强度 ─模具坏了,什么都 免谈! 2.分流桥的设计 ─取得流量充足及支撑强度的平衡点 2-1)两个流料孔之间就会形成分流桥,因此有两个主要功能: a) 破坏铝锭中心高压─如同 将实心铝挤锭切成4等份. b)支撑公模頭─分流桥的强度, 直接影响公模头受压塌陷程度 2-2)由于分流桥是将铝挤锭切开分流,因此其中心面积不宜过大 以避免造成阻档现象反而增大压力。 2-3)分流桥越长/窄,则强度越差但流料孔越大。 2-4)分流桥越短/宽,则强度越好但流料孔越小。 2-5)分流桥要够强壮又要阻力小,以减轻压力提高产能。 NG─压力大增 OK─容易分流 3.存料室的设计 ─等同模罩的思考模式 3-1)重新溶合各流料孔中的铝流 被分割的铝流 被分割的铝流 公模 母模 公模头 颈部溶合区 挤出 成型 头部成型区 3-2)作更加符合料型的流量分配 3-3)存料室的深度尺寸如下: 挤锭外径 存料室深度 4”~5” 10~15 mm 5”~6” 12~18 mm 7”~9” 15~25 mm 3-4) 存料室越深则铝流有更多空间进行溶合,可改善合模线问题 ,但增加了摩擦时间因此模具所受压力也越大。 3-5)反之缩短存料室深度可减轻压力,但溶合情形会变差。 4.桥墩的作用 增强分流桥肋的支撑强度、改善铝流经分流后再溶合的死角 母模存料室 公模流料孔 桥墩协助铝流往中心溶合 1.中心定位 2.导流设计 3.缩水参数 4.工作带参数 X轴的确定为产品的中心 Y轴的确定为齿部的中心 1)底板壁厚较厚,故只留8mm的引流存料量。 2)齿尖的引流存料量为底板引流 存料量的1.5倍 3)边齿的引流存料量 为底板引流存料量 的2倍. 4)底板的壁厚太大, 故用遮挡法设计 导流。 导流厚60mm 模面厚50mm 存料室深5mm 模垫厚30mm 1)底板高度与齿高取千分之十三 2)其余取千分之十 1)齿中工作带的确定参数为壁厚的0.8倍至1倍取值。 2)齿根工作带的取值为齿中工作带的0.5倍。 3)边齿工作带的取值为齿中工作带的1.6倍。 4)底板工作带的取值为 该处壁厚与齿中壁厚 之比的三倍。 5)底板边角的工作带 取值为该处壁厚 与齿中壁厚之比 的两倍。 工作带厚薄是调整金属流动速度的关键因素, 工作带设计不当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