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药处方用名析解阅读527次-行知阅读
中药处方用名析解 陈维华 徐国龙 著 张明淮 蔡永亮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前 言 中药的“处方用名”即处方所用的具体饮片的特定名称。对 此,古今绝大多数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张仲景在《伤寒论》麻黄汤 方中所选用的麻黄,注明“去节”,实为处方用名中的“净麻黄”,取 其发汗解表力强而用于太阳伤寒证;《和剂局方》三拗汤方中也选 用麻黄,注明“不去节”,取其宣肺平喘力胜而用于风寒束肺之喘咳 证。倘若只知二汤方中均用麻黄一药,而不知其所用饮片有别,那 就不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人立方用药的本意。在临床虽然辨证明 确、立法恰当、选方适宜,但病人服药后常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 果,究其根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医药人员对中药的处方用名 重视不够,用名的实义含混不清,所选用或发给的饮片不当,疗效 大受影响。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云:“古之医,有自将采药, 阴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以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 知诊脉处方,不悉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 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此也。”因此,学习、研究中药处方用名确是 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历代医药家应用中药治疗疾病的经验来看,对于同一药物, 由于品种、产地、形态、加工炮制等的不同,处方用名也随之而异。 如砂仁有春砂仁和缩砂仁;红花有川红花和杜红花;黄连有鹰爪连 和鸡爪连;扁豆有生扁豆和炒扁豆。此外,还有根据药物功效属性 取类比拟而起的别名(如大黄有“将军”之称)和避封建王朝的忌讳 所改之名(如玄参改为“元参”)等,有的至今仍沿用为处方用名。 这些繁杂的处方用名中,有的功效及临床意义上确有不同,有的则 属于同种而异名。临证应用时如不究其源,不知其别,势必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例如,鲜生地性味甘苦而寒,有凉血生津之 效;而经炮制后的熟地则变为性味甘温,具补血填精之功了。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中药材十分丰富,本草专著极多。 从东汉末的《神农本草经》至明代的《本草纲目》,迄至近代的《中药 大辞典》,对药物的基原、品种、性味归经、主治功用及用量用法等 论述详尽,然而对于处方用名及其临床意义论及较少,有的缺此, 有的少彼。处方用名实义只散见于各种医籍中,未见专门论著。 由于世代变迁,中医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药的临床应用经验也 日益丰富,处方用名越来越多,给中医中药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困 难。为了使中医药工作者能够较为全面、系统、正确地掌握和使用 处方用名,以便利学习和研究古典医籍,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我 们参阅了与处方用名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将临床上应用价值较 大而用名又较为繁杂的 余种常用中药的处方用名进行了汇 集、整理,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辨解,以供中医药从业人员以及高 等医学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一、二、六、八、十二、十三、十七,由陈维华 编写;三、九、十、十八,由徐国龙编写;四、七、十一、十四,由张明淮 编写;五、十五、十六、十九,由蔡永亮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恳切盼望同道们提出宝贵意见。 编著者 凡 例 一、本书共收载药物 余味(包括附药 味),按中药功效 分类为序。每种药物以中药的正名为目,下列性能功用、处方用名 及用名析解。 二、本书所收中药处方用名 余个,其中多数是古今医著 中有记载而现今临床所习用者,也有一些古时常用而今已很少录 用者。对于只有少数医籍偶见,或一般不作处方用名的原药异名、 别名、药材商品名以及局部地区虽习用而无资料查考者,未予采 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