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是灯2014
曾经有一本名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这书的作者是一名失明者,她用自己的生活述说着属于自己的传说。这本书给无数失明者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动力,使他们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曾经有一个小偷,在教授家里,意图偷窃。当他打开教授家里的一个抽屉时,发现了一本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出于好奇,他打开了书的第一页,正是因为这跨越性的一翻,改变了他的余生。他被书中的主人公保尔的艰苦生活而感染。他决定——他要重新做人,做一个好人,即使要过着和保尔一样艰苦的生活。于是,他在教授家的抽屉里留下了一张字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变了我的一生。 你的人生中,曾经闪耀过文学的光芒吗? 说一说,让我们一起分享它曾经的温暖! 让我们再深思一下,为什么这些文学作品会给人以温暖、光明、鼓舞......? 文学正是用描绘的人性之美,如宽容、仁慈、坚强、勇敢、勤奋...... 给读者以温暖、光明、鼓舞...... 所以,文学就像—— 美女作家铁凝简介 铁凝,女,姓:屈。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57年9月出生,高中学历,197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原籍河北赵县,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 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人称文坛“美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 生活中的铁凝 文学是灯铁凝在首届东亚文学论坛的演讲——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2008年9月30日 很高兴在秋天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来到首尔,参加韩日中东亚文学论坛。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文学是灯——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这是我第四次访问韩国,第一次是在一九九八年,距今已经十年。之后的两次分别是二○○二年和二○○三年。前三次的访问和文学并无关系,因为我父亲在首尔举办个人画展,主办方也邀请了我作为陪同前往。不用准备演讲,也不必以作家身份和媒体见面回答问题,这使我的心情很放松,也使我得以更自然、更近切地体味首尔的美丽和雪岳山的神奇。而我学会的第一句韩文就是在飞机上听到的广播:“汉城到了!” 现在我把时间再向前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多数中国人对当代韩国和韩国人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少年的我,对于韩国的了解也仅仅来自当时朝鲜的一些电影。那时中国人习惯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朝鲜,称大韩民国为南韩。南韩当然联系着李承晚“匪帮”,而李承晚“匪帮”背后是“万恶的麦克阿瑟”。在我的少年时代,一提起韩国,首先会想起某些朝鲜电影里的韩国“特务”形象。比如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我看这电影时正读初中,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铁凝拿过些什么书…… 文学是灯,这盏灯在作者的人生中照耀过吗?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阅读并用自己的话分析概述这两本书的作用。 作者写这两部书,着重突出它们对自己心灵产生的震动,实际上已经在说“文学是灯”了,但仅仅是说自己一个人的经历,还并不能得出“文学是灯”的观点! 所以作者还需要阐述它是如何照亮的?它为什么能如此? 第一部分(1--2)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 阅读3、4段,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去体验农村生活? 2.作者着重写农村生活中的哪件事?这件事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找出原话,并概述) 明确: 自然朴素的农村女孩对作者的关爱。 它让作者体验到了人性之美,正是人性之美影响了她的精神与价值的取向,让她懂得了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也影响到了作者的创作观,“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即作为作家就应当坚守、发现生活中的人性之美并将其传递给读者。 第二部分(3--4)提出“文学是灯”的观点 阅读5、6段,思考: 1.既然文学是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追逐它吗?如果不是,人们都在追逐什么? 2.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文学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作者在文中说:“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时代,是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