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献回顾-教育科学学院质量工程
博 士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小学科学教材编写者的科学本质观(缺研究方法或方法论)研究
学院(系、所):教育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系
研究方向:科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导师姓名:高凌飚 教授
研究生姓名:钟 媚
开题时间: 2007年6月29日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缘起 2
一、现实背景:新一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2
二、理论背景:科学课程反映的科学本质观 5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7
一、科学 7
二、科学本质 7
三、观念 8
四、科学本质观 9
五、教材 9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0
第一节 科学本质的哲学观点 10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本质观 10
二、证伪主义的科学本质观 12
三、科学历史主义的科学本质观 14
四、小结 15
第二节 教育中的科学本质研究 16
一、科学本质研究的忽视与重视 16
二、科学本质的范畴与内涵 18
三、科学本质观的相关研究 23
四、小结 28
第三节 小学科学课程理念的发展 29
一、“自然学习”课程的衰落 29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 31
三、小结 35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6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框架 36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 37
一、质化研究的取向 37
二、个案研究的策略 38
第三节 资料收集的方法 41
一、访谈 41
二、观察 44
三、文档分析 45
第四节 资料整理与分析 45
参考文献 47
附录 5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缘起
一、现实背景:新一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近十几年来,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与1986、1992年的两次改革相比,这次改革无论在课程理念还是教学导向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次课程改革的性质,有必要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
自1923年从美国引进“自然学习”(nature study)模式课程开始,“自然”课程就几乎成为我国20世纪小学科学课程的代名词。自然学习课程是19世纪末20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受冷战时期政治对抗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改革转向取法前苏联,自然课程的体系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1949年至2000年,小学自然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6~1965年,主要是学习前苏联课程,典型代表是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小学自然学习大纲》。这次改革以“教给儿童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为目的,构建了一套以“生物界自然”和“无生物界自然”为组织架构的课程体系,成为文革前十七年我国自然课程的基本模式。与民国时期的自然课程相比,这套课程减少了日常生活常识的教学(!),加强了基础科学知识的学习(!用词考究。好!)。第二个阶段是1966~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强调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相联系(?欠充分!),学校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课程被农作物、肥料、炼铁炼钢、电动机、抽水机等工农业生产知识所替代,具有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全部被抛弃。第三个阶段是1978和1992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推进,1992年我国对自然教学大纲进行了再次修订,加强了对“观察、实验、操作”的能力要求(特点分析不到位!)。
总的来说,从8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过去偏重科学知识传授的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发展儿童的“观察、实验和操作能力”的课程目标但是由于“能力”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得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在科学方法和态度方面的培养显得无力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1994年颁发了教学大纲调整意见,再次删减和降低了一批难度过高的知识内容和要求。
针对这种种问题,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将半个世纪多的“自然”课更名为“科学”课,并提出了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否认,科学涵盖了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描述和概括,但是表征科学本质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解释和预测这些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科学思想和模型以及发展和评价这些思想和模型的方式和过程。因此,小学科学不仅要“教给孩子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怎样科学地(?)看事情,怎样科学地(?)去想事情,让孩子懂得他身边地(?)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换言之,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
尽管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但具体对于科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学生最终应该形成什么样的科学本质观等问题却很少探讨,导致目前对于“科学课应该体现什么样的科学本质观”众说纷纭,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就是新《科学》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