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九讲.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第九讲 利他、冷漠与侵犯 利他、冷漠与侵犯 1.利他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自愿的助人行为(Leeds,1963;Krebs,1970)。 ⑵特点: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不期待回报;利他者自身有所损失。 ⑶种类: 依情境而分:非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与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 依动机而分:自我利他主义(苦恼→减少自己的苦恼)与纯利他主义(移情→减少他人的痛苦)。近几年来,这两种取向的分歧日益明朗(Heckhauson,1991),焦点在于有无纯利他行为。 2.冷漠行为的概念:对他人的痛苦与不幸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 3.侵犯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⑵特点:伤害性;有伤害的意图与动机;社会不许可性;行为的外显性。 ⑶侵犯的普遍性 利他行为的研究与理论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本能与基因 (1)动物的利他行为与社会生物学 (2)进化心理学 进化论(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的两难问题:自私行为的基因应该比利他行为的基因更可能遗传下去。进化心理学如何解决呢? 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Burnstein et al.,1994;Sime,1983),norm of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事实上,人类学家已经在一系列的种系中发现了互惠式利他主义模式,例如吸血蝙蝠和黑猩猩(Nielsen,1994)。 Regan(1968)的研究也证实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Taylor:社会心理学[M],389-390 学习社会规范(H.Simon,1990),自然选择偏好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他们更具有生存优势。所以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也成为基因组成的一部分。我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换句话说,自然选择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 思考: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吗?WHY? 女性更喜欢自私还是无私的男性呢?WHY?1 2.Latane and Darley的“责任扩散”的实验(1970)→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1981) (1)注意到事件:时间与事件的冲突(Darley Batson,1973;Batson et al.,1978), Taylor:395-396 (2)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 (3)承担责任(Moriaity,1975;Maruyama et al.,1982): Taylor:383-384 (4)知道如何帮助 (5)决定实施帮助 3.Morgan和Peck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模式强调,帮助他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人们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报偿>代价,最易产生助人行为。 这里的代价与报偿不仅指物质的,也指精神的;不仅指有形的,也指无形的。例如,同情就是一种报偿。助人使自己感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提高个人有效性的感觉,提高自尊,提高自我价值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报偿。虽然代价与报偿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 这一模式指出,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Latane 和 Darley(1970)进行过一项非紧急状态下的助人行为的研究,它是这一模式的佐证。他们指导大学生到纽约街头向1520名过路人请求帮助,内容分别是问时间、问路、换钱、间对方的名字和向对方要一角钱。提供帮助的情况是:告诉时间85%;指路84%;换钱73%;告诉名字39%;给钱34%。显然,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随代价的提高而降低了。换钱比告诉时间和指路麻烦一些,所以帮助的比率小一些。而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是有些冒险的,无缘无故给陌生人钱也是不值的,所以对这些求助的反应就大大降低了。而当学生说由于自己的钱包被人偷走,要求对方给一角钱的时候,有72%的人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当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先告之对方后,对方作出反应的也增至59%。显然,这一变化可用报偿的增加来加以解释。对方被偷使给钱行动的意义大增,而对方将名字告诉自己有得到信任的感觉。 4.Batson(1991)的移情——利他主义理论→强调助人的纯粹动机,Aronson:社会心理学[M],326-328 5.学习理论:强化与观察学习 侵犯的理论 1.本能论 (1)精神分析的观点 (2)进化的观点 (3)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和生物化学对侵犯的影响:Aronson:社会心理学[M],354-356 杏仁核;5-羟色胺;睾丸素;酒精,似乎改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