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吸烟——人类心血管健康的大敌_李占全
杨功焕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26:246 2002年 吸烟易患冠心病 吸烟易患气管炎 吸烟易患肺癌 孕妇吸烟对胎儿有严重危害 吸烟有严重危害 1996年 被动吸烟有严重危害 比例(%) 国人对吸烟与心血管病间的关系缺乏认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我国医务人员在戒烟方面的行为、 认知和技能现状也不容乐观 2004年中国六城市医生吸烟状况调查表明: 中国医生吸烟率男性为45.8%,女性为1.3%.有近1/3的医生在患者面前吸烟. 六个城市医生总戒烟率仅为10.6%,低于普通人群戒烟率(男性10.4%,女性19.0%). 正确掌握吸烟危害知识的医生不足50%,97.4%的医生不了解尼古丁替代疗法,只有7.1%的医生能够帮助吸烟者制定戒烟计划. 中国医务工作者吸烟率高 年 1984 1996 2002 总吸烟率 33.9% 37.6% 35.8% 男性吸烟率 61% 66.9% 66.0% 男性医务人员吸烟率 60.0% 56.8% —— 三次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8年China Care 研究 男性医生吸烟率 29.8% 女性医生吸烟率 0.2% 吸烟者平均支数:男性 10.9±0.6支 吸烟者平均吸烟年数:男性17.01±8.4年 中国心血管医生吸烟率 医生在控烟中的作用 不吸烟或戒烟的楷模 现有医生吸烟下降,才有全民吸烟下降 医生是否吸烟对患者戒烟影响不同 建议病人戒烟、提供戒烟治疗 健康教育、咨询的强度以及是否用戒烟药物对戒烟率有不同作用 承担公众教育,协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是降低吸烟率强有力的措施 约70%~90%的吸烟者每年与医生接触 约70%的戒烟成功者因医生的劝告实现 医生的行为被视为楷模和榜样 医生是协助人们戒烟的最佳人选 控烟--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戒烟-治疗慢性病的心态 烟草依赖已被认定是一种慢性疾病 WHO (ICD-10, F17.2) 2000年和2008年美国公共卫生署颁布的有关烟草使用和依赖治疗临床实践指南(USPH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2000 and 2008) 烟草依赖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戒烟是一个过程 只有极少数吸烟者第一次戒烟就完全戒掉,大多数吸烟者均有戒烟后复吸的经历,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最终戒烟 应用科学方法,有效控烟 US guideline (AHRQ, 2000) UK guideline (1998) New Zealand guideline (2007) 中国医师在行动 提高戒烟能力,建设戒烟网络,在全国建立戒烟网络 加强培训,完善戒烟工具 烟草依赖的治疗 戒烟药物 治疗生理依赖(躯体依赖)—减轻戒断症状 心理支持 治疗心理依赖(精神依赖)--提供心理辅导 支持小组和个别辅导 行为疗法(行为矫正) 烟草依赖最佳方案:药物、心理支持和行为干预结合 戒烟药物治疗 酒石酸伐尼克兰 美国2008指南推荐七种一线药物 尼古丁替代疗法的五种相应制剂 盐酸安非他酮 “戒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我已经做过一千次了” “Quitting smoking is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I‘ve done it a thousand times.” -- Mark Twain * * * Smoking has been implicated as a cause of both peripheral and coronary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has been shown to be a predictor of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events, but its mechanism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Potential mechanisms by which smoking may play a role in cardiovascular events pri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include indu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oxidative stress, increased blood thrombogenicity, and an enhan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