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封面 本書簡介 本書簡介: 《溫病條辨》是清代吳鞠通著的一本中醫書籍,成書於1798年。吳鞠通師承葉桂的學說,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名醫,仿《傷寒論》編立條文,以「三焦辨證」為經、以「衛氣營血」為緯,論述溫病的辨證論治。此書為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吳瑭撰,嘉慶三年(1798)完成,前後化了六年時間。刊行之後,為醫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餘次之多,並有王孟英、葉霖等諸家評注本,或編為歌訣之普及本。今之溫病學教材,取該書之說亦最多。 《溫病條辨》為吳瑭多年溫病學術研究和臨床總結的力作。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前後貫穿,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溫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書中歸納溫病清絡、清營、育陰等治法,實是葉天士散存於醫案中之清熱養陰諸法的總結提高。而分銀翹散作辛涼平劑、桑菊欽作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使氣分病變遣方用藥層次清晰、條理井然。葉天士之驗方,在吳瑭手中一經化裁,便成桑菊飲、清宮湯、連梅湯等諸名方。足知吳瑭此書,不是僅僅為纂集而撰,實是經心用意,為學術理論昇華之作。他認為溫病有9種,吳又可所說的溫疫是其中最具傳染性的一種,除此之外,另外還有其他八種溫病,可以從季節及疾病表現上加以區分,這是對於溫病很完整的一種分類方法。書中創立了“三焦辨證”的學說,這是繼葉天士發展了張仲景的六經辨證,創立衛氣營血辨證方法之後,在中醫理論和辨證方法上的又一創舉。 “三焦辨證”法:就是將人體“橫向”地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為主,中焦以脾胃為主,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及膀胱。由此創立了一種新的人體臟腑歸類方法,此法十分適用於溫熱病體系的辨證和治療,診斷明確,便於施治。而且確立了三焦的正常傳變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順傳”途徑,“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則傳下焦。始上焦,終下焦。”因而,由傳變方式也就決定了治療原則:“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漚,非重不沉。” 同時,吳氏對《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同樣採取了積極採納的態度,認為“傷寒六經由表入裏,由淺入深,須橫看;本節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入深,須豎看。”這些理論,雖然從立論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仍是對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辨證法的繼承,並對其進行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對疾病變化的認識上,是可以權衡協調的,二者並無矛盾之處。同時,三焦辨證法也完善了葉天士衛氣營血說的治療法則。 葉氏的《溫熱論》中沒有收載足夠的方劑,而吳鞠通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在《溫病條辨》當中,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實用方劑,象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散、清營湯、清宮湯、犀角地黃湯等等,都是後世醫家極為常用的方劑。現在臨床上使用的方子,《溫病條辨》方占十之八九。 作者簡介 作者:吳鞠通(吳塘) 朝代:清 西元年:1798 作者簡介: 吳鞠通(1758~1836),清代溫病學家,溫病學派奠基人之一。即吳瑭。字鞠通。江蘇淮陰人。一生經歷過多次瘟疫流行,其父也死於溫病,因而畢生致力於溫熱病的研究,他1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憤,以為“父病不知醫,尚複何顏立天地間”,感到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於是他立志學醫。4年後,他的侄兒患了喉疾,請了大夫以後,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請來幾位大夫,胡亂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發黃疸而死。吳鞠通當時學醫未成,深感錐心疾首,他的境遇竟與漢代張仲景感於宗族數百人死於傷寒而奮力鑽研極其相似。吳鞠通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溫病大家,是溫病學派的最高成就。 吳鞠通認為吳又可的《溫疫論》議論宏闊,但治法支離駁雜;葉天士持論平和,立法精細,但只有醫案散見於雜病之中,人多忽視而不深究。遂在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薛雪《濕熱條辨》的基礎上著《溫病條辨》(1798),總結出溫病的三焦辨證大法。本書在論溫病的病機﹑辨證﹑論治﹑方藥等方面都自成一家。其“上焦篇”有辛涼平劑﹑辛涼輕劑﹑辛涼重劑之分;“中焦篇”有脾陽﹑脾陰和胃陽﹑胃陰之辨,其中治胃陽胃陰的五承氣湯頗為後世稱譽;“下焦篇”確立了養陰清熱十法,有養而澀者﹑養而鎮者﹑養而潛者﹑養而濟者﹑養而潤者﹑養而清者等。他善於總結他人經驗,所擬桑菊飲﹑清宮湯﹑連梅湯等方劑,仍為現代所常用。 他治雜病的經驗,集於《吳鞠通先生醫案》(1798)之中,特點是臨證善於根據具體情況變通使用經方。還著有《醫醫病書》(1798)。 他曾在北京檢核《四庫全書》,得見其中收載了吳又可的《溫疫論》,深感其論述宏闊有力,發前人之所未發,極有創見,又合於實情,便仔細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對葉天士更是推崇,但認為葉氏的理論“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