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论纳博科夫与俄罗斯文学传统_精品.pdfVIP

“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论纳博科夫与俄罗斯文学传统_精品.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论纳博科夫与俄罗斯文学传统_精品

.1●■一r 摘要 Ha60Koa,1899—1977)是“20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BJIa.2InMnp 世纪最伟大的双语作家”,他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的新 秀”,而且是一位“在争议中创作的英语文学大师”。他的“跨文化写 作的独特身份”决定了其文学作品中的跨文化特征。早在西欧流亡期 间,由于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俄侨评论界就对他作品中的“俄罗斯性” 大加质疑。1940年,当他移居美国并改用英语创作后,那种认为他 是一个“非俄化”作家的观点更成为评论界的主流。纳博科夫在世时, 欣然承认自己是一个“美国作家”,断然拒绝承认其他作家,包括俄 罗斯作家对他的影响,并一再强调他和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作家没有 丝毫关系。 1989年,在俄罗斯文学“回归”和“解禁”大潮的影响下,纳 博科夫被苏联官方文学界欣然接纳为俄罗斯作家。但是,俄罗斯文学 评论界仍有人把纳博科夫排除在“俄罗斯文学的经典大树”之外,一 场“纳博科夫究竟是美国作家还是俄罗斯作家”的争论随之而起。这 场争论实际上是20世纪20.30年代俄侨评论界关于纳博科夫作品“俄 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之争的延续。 作为一个出生在俄国、并在俄国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的双语作家, 纳博科夫的作品是否真的像某些俄侨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完全背叛了 俄罗斯文学的传统?他的文学创作是否真的没有受到俄罗斯文学的 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美国和俄罗斯学术界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 究。他们普遍认为,纳博科夫是一个跨文化的双语作家,他的英语作 品中融进了俄罗斯文化成分,“他成功地将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因 此也饮誉在两种文化之中”。而中国学术界似乎更愿意把纳博科夫作 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作家来看待,对他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他英语作品 的后现代性方面。特别是20世纪末开始的“《洛丽塔》飓风使评论 界还无暇顾及他的俄语作品,而对于他和俄罗斯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 则更是鲜有人问津,所以,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 题。 · 任何一个作家,都视独创为其神圣使命,追求“一直被模仿,从 未被超越的境界,他们对于前辈创造的文学传统,爱恨交加。正是 这种既爱又恨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了种种焦虑,总害怕一直处在被传 统影响的阴影之下。布鲁姆的“诗学误读理论揭示了作家在创作过 程中对传统影响的焦虑情绪和他们为创新而对前辈传统进行的创造 性误读。因此,本论文以纳博科夫前期的俄语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同时考察他后期的三部英语作品《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 以哈罗德·布鲁姆的“诗学误读和“影响的焦虑理论为指导,采 用渊源学研究手段,试图对上述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尽管 他从20岁起就流亡国外,至死没再回到俄国,但是,他是普希金文 化精神的忠实守望者,他创造性地继承了果戈理的艺术手法,并且建 立了一种新的、原创性的叙事模式——“神秘叙事模式”。他的“现 实观”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别雷等人对文学上的“现实”概念的看法 一脉相承。他独特的美学观,如追求文学的虚构性和“审美狂喜”等, II 既是以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别雷等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传统影 响的结果,又是对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精神的传承。因此,我们 既要看到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跨文化色彩,又不能忽视他作品中的“俄 罗斯性”。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双语作家’’,纳博科夫的“俄语写 作和英语写作是并重互动的。 本论文主要内容共分六章。第一章从分析俄侨评论界对纳博科夫 毁誉参半的评论入手,揭示纳博科夫作品被贴上“非俄罗斯性”标签 的原因,同时分析布鲁姆的“诗学误读”理论,指出强劲作家对前辈 的误读是“影响的焦虑的结果,是“俄狄浦斯情结”影响的结果。 第二章主要研究纳博科夫在1926.1928年间创作的长篇处女小说 《玛申卡》和短篇小说集《乔尔巴归来》。《玛申卡》是纳博科夫根据 自己的流亡经历写成的“一部真实反映侨民生活的佳作’’,小说中闪 耀着普希金的影子。《乔尔巴归来》这部由15篇小说构成的作品集涉 及到三类主题:“回归”主题、“小人物”主题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主 题。这个时期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特别 是普希金传统;他对艺术问题的思考和阐释反映了他早期的文学观: 生活高于艺术,生活中发生的奇迹是艺术远远不能预料到的。 第三章通过分析纳博科夫在1928.1932年间的两部小说《王、后、 杰克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